□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陈灏张一博
“我们家人口多,发了4盒小番茄,非常开心,希望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再也没人说俺们西边岗地穷了。”7月2日,说起前几天村里的分红,村民康水琴高兴得合不拢嘴。
“快点,村集体大棚发小番茄了!”
“走,一块领去!”
当天上午,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村民们难掩心中的喜悦,早早来到集体大棚,领取这份独属的“彩色分红”。
“大家来这边排队,这是咱大棚的夏日阳光番茄,有红黄绿白四种颜色,按照咱村粮食补贴的名单发,喜欢哪种拿哪种……”在水道杨村集体大棚门口的三轮车上,摆满了一盒盒新鲜多汁的小番茄。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村民们有序地排队、签字、领取小番茄。看着手里的“彩色分红”,村民们个个笑在脸上、乐在心头。大家围在一起,感叹着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以及这些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俺村集体经济这几年越来越好了,这次是小番茄,前几天还给我们发了西瓜和甜瓜呢。”村民韩美芳说。
高高水道杨,沟壑加山梁。水道杨村过去因岗地而贫穷落后。近年来,水道杨村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和岗地特色种植的优势,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了河南水道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占地60亩的高标准大棚17座,对应季节种植不同的果蔬,深受市场欢迎,产销两旺。
“仅我们村集体的农业发展公司每年的地租和工资两项,就能给村民增加30多万元的收入。”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底气十足地说。
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变成“摸得着”的红利,水道杨村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交出了一份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范本,谱写了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新篇章。
“分红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岳晓嘎表示,下一步,水道杨村将坚持党建、经济两手抓,以“杨水才红色文化”为引领,做大做强产业经济实体,同时聚焦民生福祉改善,稳步推进民生工程,让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效益,群众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