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华夏互通立交距离山化镇的偃师鞋业产业园仅仅500米。建成后将是偃师主城区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及此,李艳锋期待不已。
“将为我们当地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和活力。”李艳锋说,“偃师素有‘中国布鞋之都’荣誉称号,全区拥有制鞋企业1200余家,其中山化镇占了一半。高速公路打通产业贸易出口通道,可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加快物流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和山化镇接壤的巩义市回郭镇是全国经济百强镇,也享受着同样的“幸福”。
巩义市是河南首个“千亿县”,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高精铝产业群。
“沁伊高速在巩义境内的高速口就在铝产业园附近,开通后,将对物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产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为我们全力打造优质铝产业生态圈提供助力。”巩义市交通运输局大项目办主任曹守科说。
智慧施工
技术发明创造国内领先
沁伊高速三标段路线横穿黄河中下游平原区和豫西山地丘陵盆地。北部地处邙岭地区,谷深坡陡,由北向南,下穿小浪底灌溉渠、上跨黄河支流伊洛河,穿越沟壑纵横的邙岭地区,越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地形复杂,有平原区、丘陵区,有湿陷性黄土,有窑洞、墓穴,交叉因素多,建设条件比较复杂。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使得施工过程更加透明化、智能化和精细化。其中技术团队发明的自动化小构件生产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生产线能够根据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小型混凝土构件如:拱形骨架、六棱块、路缘石等进行全自动流水化生产,通过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机械化施工等管理创新和技术手段,采用节能低碳设备,提升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绿色低碳水平。”生产副经理张义说。
在位于山化镇关窑村附近的小构件预制场内,浇筑、振捣、蒸养、脱模、码垛……全流程只有在养护脱模、打包时需人工辅助,其余均实现全自动智能施工。
“原来每道工序需要十来个人,现在仅需6~8名工人即可。”带班负责人何小玲介绍,每小时生产能力为4立方米左右,每天生产能力50~60立方米,相比于传统构件预制场,生产效率提高约200%。
齐心协力
便民利民不停步
在高效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同时,项目部履行央企责任,设身处地为地方百姓着想,达到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在改善民生、帮扶群众的“软服务”上,处处可见项目部的身影。在涉及电力方面,和供电公司提前沟通,尽量集中一段时间后半夜施工迁改,不影响群众日常用电;施工影响收割了,工人帮忙收麦子,确保颗粒归仓;占用道路,出行不便了,捐献物资材料、机械和测量设备,新修更加宽敞的便民路;征迁搬家,遇到老人或者腿脚不方便的,工作人员都主动帮忙;村民的水管老化了,将就着用,项目部看在眼里,直接买了软性管,更好用;镇里举行教育帮扶,项目部捐赠奖学金……
“还帮我们村里组织文艺演出送慰问品呢。”巩义市回郭镇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正华笑着说,“项目部还安排了我们村家庭比较困难的两个村民就业,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维护、卫生打扫等,活儿轻,每月准点发工资,可把他们高兴坏了。”
“只要村民提出来,项目部能帮就帮。老百姓人工可能一两天才能干完的活,项目部上人、上机器,十几分钟都干完了。”郭奕良说。
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提供了一项项服务,项目顺利推进。
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一条条高速公路犹如一条条活力四射的“生命线”“经济线”,贯通着全国动脉,激活着中原经济。中交路建抢工期、赶进度,为河南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增添更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