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规陋习弃方城新风起交通执法更智慧更精细更高效河南发布省辖市网络零售发展指数今年全国夏粮获得丰收 总产量达2996亿斤“桐”奏致富曲暑假尖兵在把关严收好粮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1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15

“桐”奏致富曲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于涛焦宏昌

小桥流水、飞檐翘角、风雨连廊、花街铺地、半亭水榭……谁能想到,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一座带有苏式园林风格的房子正逐步建成。

7月12日,徐亚冲正忙着和建筑工人沟通施工进度,他准备和妻子卫晨欣一起在自家宅基地上打造墨武琴坊苏式庭院。

“前面还有一个二层和一层没开始建,等明年就全部成型了。”徐亚冲说,“我做这个的目的就是把古琴文化传承下去,以后可以让游客感受从一棵泡桐树到古琴的变化全过程。”

生活中,徐亚冲会时不时拿出自己做的古琴,在建好的岚音亭下弹上一曲。“做这把琴我下足了功夫,历经选材、削面、挖腹、合琴等200多道工序,过程当中,我似乎在和这块木头进行交流。”徐亚冲抚摸着琴说。

用泡桐树做古琴改变了徐亚冲的命运。一个15岁辍学的农家少年,凭借热爱与坚持,成为古乐器制作大师,一把琴能卖出18万元的高价,还因一首琴曲收获了爱情。

在兰考,泡桐被称为“焦桐”。当地有“一棵树,一个人,一种精神”之说。从实用角度来说,泡桐并不值钱,但从精神层面来讲,无价。

如今,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给“焦桐”赋能,用泡桐制作的乐器从一个村庄奏起,随之形成了乡村序曲并高潮迭起。

从木头到乐器

在徐亚冲家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飞鱼式、琴剑式、伏羲式等古琴;在另一面墙上,则挂满了照片,都是他和“名人”的合影。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这是一个大明星,这是外国的一个音乐教授。我们靠做古琴,把我们村做出名了,也赚到钱了。”徐亚冲说。

兰考的泡桐如何蝶变成古琴?这一过程中,代士永是最早的参与者。

兰考长起来的泡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奇佳。这些优点20世纪80年代被一位上海乐器大师发现。这个大师在徐场村找到了从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两方合作,此后代士永成为上海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

与乐器厂家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发现同样的一块板子,做琴板就把价值升了几十倍上百倍,下定决心独立办厂。他花重金从上海请了几个制琴师傅,到徐场做古琴。

被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真诚所打动,张连根师傅来到堌阳镇,向村民们教授利用泡桐原木制作专业音板的技巧。

从选材、开料、选料教起,张连根讲得细致,村民们学得认真。在张连根手把手教导下,不到半个月时间,村民们就掌握了制作音板的技法,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开始学习制作琵琶、古筝等乐器。

1988年,代士永在兰考开办了第一家制造乐器的中州民族乐器厂。2000年前后,兰考外出学习制琴的多达几百人,学到核心技术后回乡抱团发展,打造兰考品牌。

现在这个仅有105户的小村,有90户生产民族乐器及配套产品,产品涵盖20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达1.2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

从作坊到产业

在堌阳镇,不仅有徐场村这样的民族乐器专业村,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音乐小镇)亦坐落于此。园区规划面积321公顷,总投资20余亿元。

每天夜里,在音乐小镇上的善斫琴社二层小楼,不时就有琴音传出,声音来自琴社主人徐冰进行的古琴直播。

“从来没想过回家从事古琴相关行业,然而接触了一阵子古琴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2013年开始学琴,不到两年时间,他决定把传承与弘扬古琴文化当作自己的事业。

“之前在自己家的作坊,现在搬到音乐小镇后,更加方便,也更有生意了。”徐冰说。

在不远处的商业街,君谊国乐展厅内,从古筝、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到琴弦、筝码、琴包等配套产品,应有尽有,顾客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实地挑选。在展厅后面就是加工厂,五六十名在这里工作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大家一个月至少拿个五六千元,平时也管饭。”50岁的加工厂负责人靳建勋来自附近的崔寺村,在这里做木工生产已经十多年。

通过以实现民族乐器“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兰考倾力建设了民族乐器产业园区、民族乐器商业街等,形成了融“泡桐种植-音板及配件供应-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民族乐器产业已成长为兰考县特色支柱产业,全县共有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28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主要生产古筝、古琴等20多个品种60多个系列以及配套产品,年产值30余亿元,带动就业1.8万余人。

从乐器到文化

沿着徐场村的路口往里走几步路,就看到一栋五层楼的房子,比周围人家的屋子高了可不止一头,格外显眼。一楼是个大展厅,宽敞明亮。楼里面安装的有电梯,在这既能吃饭又能住宿。这就是左尚伟的家。

“我们村、我们的产品都非常出名,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我们和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省教育厅共同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走进河南各所大学,用的乐器都是我们家的产品。”左尚伟说。

“我们第一代父辈,60岁上下,去给别人打工;我算是第二代,懂点营销、制作;我儿子就是第三代人,我们要把第三代培养成全面的音乐人才,懂得背后的文化。”左尚伟说。

如今,在堌阳镇,民族乐器元素、民族乐器符号、民族乐器字样随处可见,各种乐器产生的音乐不断丰富大家的生活。

在音乐小镇,每天举办有各式民族乐器培训班,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慕名前来,小镇民乐氛围浓厚;在乡村校园,孩子们能近距离向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请教古琴演奏……

2016年兰考县兴建的中国民族乐器博览馆,展馆建筑面积超过3800平方米,共收纳各类古今中外乐器200余件,年吸引游客参观超5万人次。

徐亚冲的外国知己古钢琴演奏家多米尼克,也是在偶然听到古琴的声音后,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文化。为求得一把好琴,他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徐亚冲,并在自己的网站和短视频平台介绍中国的古琴文化。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悠扬的琴声回荡世界,对我来说,这是人生梦想,也是努力的目标。”徐亚冲说。

漫步徐场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古琴古筝工作坊的牌匾。悠扬的乐声在院落里响起,荡漾在整个村落,奏响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曲。

由泡桐制作而成的琴。本报记者于涛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