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合作社一起来增收筑牢“堤坝”防字当先图片新闻水厂送水到群众家门口夏粮丰收答卷彰显河南底气博爱县有个公益红娘工作室收粮一线巾帼不凡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3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17

夏粮丰收答卷彰显河南底气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不仅是南乐县,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的小麦高产攻关田里,郑麦136亩产875.2公斤;在民权县花园乡陈庄村的高产栽培示范田里,郑麦1860亩产903.1公斤;在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王寨村百亩丰产方,小麦亩产912.6公斤,创下今年全国高产纪录……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农科院专家的科技服务和精准指导,在小麦生长各个关键期,专家们坚持藏粮于技,扣环节、抓措施、看落实,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好收成。

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是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统筹谋划、靠前服务、科学组织,扎实做好“三夏”生产工作,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农民增产增收。

一台台现代化农机装备,成了抗灾夺丰收的重要支撑。全省一大批大喂入量、纵轴流联合收割机的投入使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收获质量。

打开手机App“河南农机云”,点击“开始作业”,几个小时后,点击“结束作业”,App就弹出了收割的面积多少。这是今年“三夏”期间我省农机手的日常。

今年小麦成熟期提前,大面积收割开始时间比往年早2至3天。随着“河南农机云”在全省的推广应用,各级农机部门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测收割机分布情况、作业情况,及时掌握机收进度;农户可随时查询到附近的收割机,联系农机手作业。截至6月6日,“云平台”上线小麦收割机43406台,117家合作社通过“云平台”对农机进行智慧化管理。

如今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技术“加持”的特点愈发明显。走在中原大地,无人机“一喷三防”被应用到极致,智慧助力田间管理,“云技术”呵护小麦生长,生产模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各地正在实现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让“丰收在田”直接转化为“丰收到手”。

落脚于“收”颗粒归仓保双丰

在遂平县常庄镇常庄村的五得利集团遂平面粉有限公司的面粉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

“今年收上来的小麦品质过硬,一亩地能比市场多卖100多块钱。”公司总经理靳建兴介绍,企业采用订单合作模式,流转1800多亩地,从种到收提供全方位服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

河南夏收从5月24日全面展开,到6月7日基本结束,收获小麦籽粒饱满、品相好、容重高。优质优价,成为河南今年夏粮收购的一大亮点。

“三夏”正忙,滑县种粮大户白学杰几乎每天一大早就赶到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站在机耕道上操作植保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田地质量好,越种越有劲!”

白学杰说,过去流转来的不少地块零碎分散,大型机械无法进出,人工成本降不下来,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农田成方连片,旱能浇、涝能排,减少了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旱涝保收,再加上良种良法,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大提升。“我在这儿承包了108亩地,种的粮食质优价美。”

“优质优价,这是市场基本规律,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科技实现粮食优质优价、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发展模式。今年全省各地提前准备仓容556亿斤,筹措信贷资金500亿元,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粮食价格、维护种粮农民收益的应对措施。

多种粮、种好粮、收好粮,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守好亿万百姓“米袋子”,答好夏粮“丰收卷”。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河南粮食生产步履不停,大国“粮”策因地制宜精准实施,不断丰盈“大国粮仓”。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