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振帮说:“合作社建立稳定的稻鳅种养生态基地600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400亩,建立无公害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6000亩,示范种植总面积20000余亩。普通种植农户的稻谷按650公斤,每斤市场价1.54元计算,每亩收入近2000元。采用稻鳅生态立体种养,亩产稻谷550公斤,亩产泥鳅60公斤,产值可达8550元,比单一种植高5550元以上。”
政策扶持,品牌引领,龙头带动,产业协同创新,一条清晰的高质量水稻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发展路线正在展开。
集群撬动,产业龙头发展后劲足
支持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集群鼓励立足原料基础,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鼓励深加工主体提升新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及时开展技术改造升级。
集群带动,让农都农业总经理王新义有了清晰的“战线图”。
自2019年成立,农都农业至今已发展成国家级龙头企业。“我是返乡创业的本地人,从浙江大学毕业,抱着对家乡水产业的兴趣,投身农业。我们主打生态、科技,养殖的甲鱼、小龙虾品质都很好,如何用工业化思维去做农业,提升效益?”
河南省水产研究院博士张圆圆,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一一提供“解决方案”,表示会迅速跟进。有了这些回答,王新义志气满满:“要利用豫东南中心政策利好,冲在前,做江浙人消费高端水产品的一线‘大后方’。”
围绕“一粒米”的发展,科研、企业、政府的手握在了一起。
打造品牌体系,让好稻米卖好价
说一千道一万,怎么卖上好价是终极目标。集群内加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众多,但各自为战,产品同质化明显,现有区域公用品牌未能产生优势品牌效应。通过集群打造,让各县统筹行动,协同打造优质稻米区域品牌,有望打破这一局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中心河南课题组朱艳萍表示,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是集群主要建设任务之一。
原阳大米、信阳大米、濮阳大米等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的稻米区域公用品牌,是豫农“米业”的名片。“通过集群实施的品牌提升行动,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强自有品牌运作推广,打造一批绿色优质产品品牌,从而提升河南地域性优质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朱艳萍说。
会上,罗山县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勇说,合作社将持续发挥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赋能生态治理,加速推动“一村一品”建设,放大品牌效应,积极探索稻渔文化新业态。
朱艳萍表示,助力打造河南“豫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要以各级人民政府和龙头企业为主,大力推进河南稻米品牌化营销,让好稻米卖好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