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田园梦老把式新农人图片新闻双胞胎兄弟包地记退休干部自费建座博物馆老两口种出好药材他蹲下的样子很暖心稻田来了“鸭管家”图片新闻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97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6

双胞胎兄弟包地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与许多“争相跳出农门”的农村青年不同,在商水县平店乡东邓店村,有两个1998年出生、逆风而行的双胞胎新农人--哥哥王路明、弟弟王立明,他们合伙承包了860亩土地,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成了人们口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兴农人”。

飞防作业准备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赵永昌张永久文/图

“这次在京免费学习培训,认识了很多老师、同行和前辈,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是触动了心灵。”8月2日,提起不久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参加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王立明依旧很激动。

在商水县平店乡东邓店村,一提起王路明、王立明兄弟俩,乡邻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扎根黄土地新农人破“土”而出

王路明、王立明下学后,相继踏入社会,跟随干装修的堂兄当学徒、做小工;2018年,在父亲的鼓励支持下,在商丘市干起了鞋材加工。后来,由于疫情防控影响,生意萧条,加之当时粮食价格上涨,兄弟俩于2021年10月毅然决定返乡种田。

“种地虽辛苦,但收入相对比较稳定。”当年麦播时节,兄弟俩“小试牛刀”,接管了其母亲承包的50亩耕地。“麦收后,每亩净收入600多元。”从那时起,兄弟俩就有了“兴农梦”。

2022年他们改变思路,首先注册了商水县小旭家庭农场,一方面不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一方面积极试行推广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种管。

这一年,他们又大胆承包了70多亩耕地。为了解决浇地难,投资3万元购买了一套卷盘式喷灌机。当年的小麦单产1200多斤、玉米1400多斤,两季亩纯收入达到了800多元。

从此,兄弟俩坚定了一个信念:“辛辛苦苦一年,有耕耘也有收获,苦点累点算什么,一定要扎根黄土地,实现大梦想!”

探索新模式搅“活”农业一池水

兄弟俩小有成就后,得到了乡邻们的信任。2023年,他们更加顺畅地“拿地”230亩。

“土地多了、压力也大了,怎样增产增收、不让乡邻看笑话?”兄弟俩开始探索新型经营模式:添农机、请专家、重科技、用良种。

这一年,他们投资近20万元购买了一台秸秆还田机、一架无人机、两台大型拖拉机,拖拉机配套有犁耕播机械、驱动耙,并安装了农机导航系统。智能化农机的运用,实现了土地深耕碎土碾压直播一体化、标准化;滴灌密植、植保无人机的运用等,解决了浇水施肥打药费时费力、漏喷重喷资源浪费等问题。

他们还赴山东等地学习,认识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以及市县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还与一家农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降低了种子农药肥料购买成本,实现从种到收都有了技术人员的精准指导。

“加上我们选用了郑麦136、百农307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黄金粮MY73、良玉99等高产抗倒伏玉米良种,全年粮食亩均总产都稳定在2800斤以上。”王路明说。

创业在田野唤醒乡村“新”活力

从一无所知、一知半解到成为种地的“行家里手”,王路明、王立明兄弟俩与土地打交道的创业路并不平坦。

2023年6月,小麦即将丰收入仓,却遭遇数年不遇的“烂场雨”,每亩损失600多元。到了秋季,玉米归仓储藏风干后价格大幅下降。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兄弟俩“当头一棒”。

但他们凭借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今年又承包土地510亩,总面积达860亩,并且推广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多亩。“我们拿出6.3万元订购了一台条播机,计划配在驱动耙上,届时可以前边犁、后边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投工投劳,降低生产成本。”王路明说。

“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收获满满,多亏了国家的惠农政策支持和乡村干部的帮扶。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只要努力一定会越做越好。”王立明说,他们兄弟俩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回报社会,带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