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田园梦老把式新农人图片新闻双胞胎兄弟包地记退休干部自费建座博物馆老两口种出好药材他蹲下的样子很暖心稻田来了“鸭管家”图片新闻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97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6

退休干部自费建座博物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耧车、独轮车、风箱、磁石电话……淇县退休干部付同喜,在15年间收藏这些老物件4000余件,并自费建了一座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学习,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发挥着余热。

□本报记者李萌萌通讯员杜习忠汪丽娜张建州

7月28日,循着古色古香的朝歌老街,走进淇县朝歌博物馆,见到付同喜时,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正侃侃而谈。

“我们先到二楼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这里有很多珍贵的物品,还有见证邮局发展历史的展品。楼下是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收藏了当年的革命文物。农耕物件在朝歌街道南关村……”付同喜简要介绍着博物馆的分布。

付同喜1949年6月出生,曾任淇县邮政局局长,2009年退休,现任淇县朝歌博物馆馆长、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社长。

自费办馆收藏4000余件老物件

付同喜从1967年开始,在淇县邮电局上班,见证了我国通信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他一直酷爱收藏,那时便有意将通信行业每一步的发展以自己的形式保存下来。退休后更是将收藏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来做。

“我要建一个博物馆,把民俗文化遗产留下来、保护好、传承好,要把根留住。”2010年,付同喜决心自费办博物馆。

从事收集工作,摆在付同喜面前的难题很多。没有资金,他就用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当资金;没有场地,他就把家里的房子进行整合,女儿将自己的住房腾出来让父亲当作展厅存放物品。

“我每次去收集物品时都动员爱人跟我一起去,慢慢她也就融入进来。后来她也把积蓄拿了出来支持我。”付同喜的执着打动了老伴和孩子们,老伴每次都陪他下乡寻找老物件。

付同喜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还打动了身边的收藏爱好者。有的人主动把家中的老物件赠送给他,也有的人听说哪个村有稀缺农具或生活用具,就立马打电话告诉他。就这样,付同喜陆续收集到农耕民俗物件,地下红色交通线、站、点上的老物品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具等4000余件。

保护传承非遗参观群众超23万人次

“这部电话是我收藏的第一部木壳磁石手摇电话,产自上海,已有66年了,至今还能正常使用。”付同喜拿出一部木壳手摇电话给记者看。

淇县朝歌博物馆里,有第一代磁石电话、第二代供电拨号电话、第三代数字按键电话等共20多部各类电话机。除了通信工具外,付同喜还将反映农村及农民生活变化的涉及传统手工业、商业、渔业、饮食业的3300余件老物件进行陈列。

做好收藏绝非易事。付同喜大胆尝试用天然奇石述说民间文学,他收集了105块天然奇石和相关联的60余个民间故事,述说了殷纣王帝辛一生的功过是非。

2017年,他成功申报“中原农耕”“帝辛传说”“箕子传说”3个市级非遗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开馆以来,淇县朝歌博物馆已接待各地参观人士23万余人次,付同喜的事迹也多次被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

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主题宣讲300余场

“我原本就是个穷小子,共产党把咱培养成才,总想再干点事情回报社会。”付同喜说,他不仅要把博物馆建好,还要为参观者讲解好。于是,义务讲解他一干就是15年。

为了做好讲解工作,付同喜积极学习党史,寻找红色记忆,收集珍贵史料,跑遍了豫北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及红色交通亲历者、革命后代、知情群众,了解红色交通史实,收集革命实物,建成了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

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分“隐蔽战线”“红色记忆”“时代英模”“红色电波”4个板块,展品有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过的物品和刊载淇县解放的报纸等各类物品300余件。办馆以来,付同喜累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300余场。

淇县朝歌博物馆先后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南省百姓宣讲示范点、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付同喜也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河南省优秀新时代宣讲师等荣誉称号。

“民俗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民俗文化的收集、传播和传承,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付同喜由衷地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