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文艺老人”张大善龙门寻禅青春如雁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10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23

山村“文艺老人”张大善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画花鸟画

篆刻模板

书写婚庆对联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山村农民,不仅是方圆百里闻名的婚丧嫁娶礼仪主持人,而且能写会画,喜欢看古典文学著作,家有藏书6000多册,是个文艺范儿十足的传奇式老人。

8月1日上午,汝州市夏店镇关帝庙村,张大善老人专门用于书画创作的大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花木葱茏,粉白的墙壁上镶嵌着老人书写的“紫气东来”大字。走廊上摆放着一个两三米长的木板工作台,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老人的两个书画创作房间,墙壁上贴满了书写的各色式样的婚庆对联,桌子上摆满了篆刻的各种用来快速印刷婚庆对联的木制模板,老人就地取材制作的各类镇纸更是让房间里充满了乡野情趣。

“我今年已经78岁了,除了耳朵有点聋外,身体很好,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了,开始写毛笔字,白天看看书,谁家有红白事了,给他们写写对联,年龄大了,不再跑出去给他们招呼事了;晚上9点准时睡觉,作息很有规律。”张大善说。

一手毛笔字响遍四邻八乡

张大善8岁才开始在村里上小学,当时叫初小(小学低年级1~4年级),之后到陵头公社读完高小(小学)考上庙下七中,但只上了一个星期,便因拿不出吃饭钱只好辍学。张大善说,他的父亲是医生,写得一手好字,虽然在35岁那年因患视神经疾病双目失明,但把这一手好字传给了他。

为了补贴家用,到10岁时,张大善已经学会了画农村堂屋里挂的中堂轴子,“画的轴子用的是硬一点的画纸,一幅轴子需要一张半画纸,那时候一张纸是两角钱,加上墨水,画一幅轴子的成本是4角钱,可以卖1元钱,我可以挣6角钱左右,这在乡村已很不简单了。”

从庙下七中辍学后,张大善白天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晚上回到家里就一门心思挑灯画中堂轴子。在当时,读完高小又考上中学,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因此,张大善被抽调到村里的畜牧场喂养40多头大牲口(牛)。他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机。

养了3个月大牲口(牛)后,陵头公社推荐张大善去临汝县里学习兽医技术,学了6个月后,回村里干兽医。当时,陵头公社兽医站与陵头公社卫生院是一个党支部,张大善在去兽医站开会学习时,认识了卫生院院长杨法彦。杨法彦很赏识能写会画的张大善,直接通过组织上把他从村里抽调到卫生院做制剂工作,还派他去开封制药厂学习制剂技术。打那以后,张大善一边在陵头公社卫生院做制剂工作,一边办黑板报,写各种宣传标语。

在陵头卫生院干了14年,张大善最终选择了辞职回家务农,“家里有4个孩子,我在卫生院上班,耕地没人种,孩子们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我最终辞职回家种地。”

彼时,张大善能写会画的才能已经名扬四邻八乡。他家所在的关帝庙村邻近伊川县半坡乡白窑村。当时白窑村那边遍地都是个体小煤矿,一家煤矿的老板把张大善聘请去当会计,并负责煤矿上各类宣传标语的书写。从这个煤矿开始,张大善的名声越传越远,据说,后来那一片竟然有86个小煤矿,经常请张大善去书写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宣传标语。

组建乡村礼仪服务队

1995年,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煤炭行业开始整顿重组,遍地开花的小煤矿大多数进入关门歇业状态。张大善回到关帝庙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继续发挥才能为乡亲们书写各种对联,深受乡邻的欢迎。

张大善说,那时很少有印刷的对联,家家户户的对联都靠人手工写,关帝庙村只有他和另外一个人会写对联,每年的春节前后,经常是通夜给乡亲们写对联,都是学雷锋义务的。

还是1995年,张大善在和朋友闲聊时,说起时代变了,农村也开始兴起婚庆礼仪了,想成立一个婚庆礼仪服务队,提供专业化婚庆服务。聊到热络处,两人一拍即合,于是成立了方圆十里第一家婚庆礼仪服务队。

好在张大善是一个爱观察好学习的人,以前应邀外出写对联时看到的听到的,此时都派上了用场。每接到一件喜事,张大善不仅包写所有的对联,还全面负责婚庆礼仪。虽说一个封子(红包)只有20元钱,但往往需要在办事的人家帮忙3天。

婚庆礼仪服务队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比较“潮”的行业,一出现就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张大善说,平均一个月能接到三四十件喜事,最多的时候一天接了11家的喜事,人员都调配不过来。

张大善由行云流水写春联到龙飞凤舞写婚庆对联,再到婚庆礼仪主持,那个名头是越来越响亮。“从汝州到周边的伊川、汝阳、登封、禹州、巩义、新密等十几个县市,都有人经常请我去写婚庆对联。”张大善自豪地说。

他还收了20多个徒弟

张大善写的婚庆对联,不仅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还在对联四周配上了喜庆的花边和图案,这些花边和图案来自他刻制的雕版,深得大家的喜爱。

张大善是个很爱钻研的人,他琢磨雕刻了数百个婚庆对联及花边的木刻模板,“遇到业务多或者对方急需对联的时候,我就把写字的金粉调好,把模板在金粉里一蘸,印出来的对联又快又好,这也是我的一项发明创造吧。”抚摸着满桌子的雕刻模板,张大善爱不释手。

张大善还十分喜欢读古典文学著作和古诗词,并琢磨学习创作古诗词,家乡的山山水水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张大善是地地道道的田园诗人,他创作的《夏店颂》《荆河颂》《菊花颂》《山菊吟》《玉皇山颂》等古诗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中五言诗《夏店颂》还被选入了《夏店镇志》。

张大善的乡间书房,满柜子的藏书包括各类古典名著、珍贵的连环画等,藏书多达6000余册。

在几十个服务乡亲的岁月里,张大善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乡亲们也亲切地称他为“中国婚庆文化名人”。一些有文化,且愿意在婚庆领域施展身手的年轻人纷纷拜他为师,他因此前前后后收了20多个徒弟,“只要他愿意学,我就免费教。他学会本领能为乡亲们办好事,我也觉得脸上有光。这也是对乡村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

2019年,张大善在73岁那一年告别了婚庆礼仪服务,专门在家里为登门求对联的人撰写对联。闲暇的时候,练字、画画、看书、篆刻模板,每天的生活怡然自乐。

“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我也不用操心了。这个院子就是我的工作室,看到每一个房间自己的作品,我的心情都是高兴的。我庆幸我是半个文化人。”一气呵成一副婚庆对联后,张大善满意地笑了。 (郭营战文/图)

张大善的书画创作室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