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陈灏
腾空、起飞、盘旋、喷药……8月23日,在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万庄村上空,植保无人机正沿着已规划好的路线有序作业,细密的水雾被均匀地喷洒在玉米地里。
农田管护更高效
“利用物联网及定位系统,植保无人机可准确无误地对作业地块进行雾状喷洒作业。一天下来,就高效完成了合作社1000亩航化作业。”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万子荣说,2023年因为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田里的玉米才避免了病害的发生及蔓延,产量也提高了近一成。今年,合作社还将这项业务拓展到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达1万多亩。
在建安区,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种粮大户,应用了无人机植保这一智能、绿色、高效的管护方式,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农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
截至目前,建安区农用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50余架,该区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13.4万亩次,群防群治3万亩次。植保无人机为建安区农田管护插上了“科技之翼”。
病虫防控更便捷
“风向偏南,风力2级,无降雨现象,适宜飞行……”在建安区五女店镇的一片玉米田里,随着保献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宝献的一声令下,满载药液的3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飞手”们针对指定地块,抢抓庄稼最佳用药时机。
“我们最新引进的植保无人机,每次能携带六七十公斤药液,几分钟即可作业1亩地。”赵宝献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的3000多亩农田全部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田间管护效率,减少药液用量15%以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保献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3台现代化植保无人机,完成了机型的更新迭代。
从人工喷洒,到拖拉机机载喷药泵、喷药罐,到后来的自走式高架植保机械,再到现在的航化植保……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防治效果、安全性、节水省药等优势显露无遗。目前,建安区广泛应用的新型植保无人机普遍迈向智能化、信息化,可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和线路规划。
在地头仔细观察,“飞手”操作的无人机遥控器上,实时显示着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以及作业面积。
“无人机智能化植保,可实现自动数据匹配、自动规避障碍!”正熟练开展飞防作业的“飞手”赵银奇说。如今,保献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田管理实现了由“见虫打药、见病喷药”向“预防病虫、精准防控”转型。
种田更有科技范儿
在建安区小召乡小屈村军辉农业专业合作社,植保无人机不仅成为今年果蔬苗移栽的新宠,更是提质增效的“利器”。“飞手”操作植保无人机,将秧苗运送到指定位置,每次精准“空投”仅需1分钟左右。
“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能有效避免秧苗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伤,从而提高秧苗成活率。”据小屈村党支部书记屈建设介绍,植保无人机运苗省时省力。过去人工运送八九百盘秧苗,至少4个小时,现在只需一两个小时即可完成。
近年来,随着应用领域愈加广泛,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大展身手。作为灵活小巧、精准智能的代表,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利用植保无人机施肥具有高效、精准,不受地面环境限制等优势,凭借更高的利用率和良好的喷施效果,改变了传统施肥方式;植保无人机可以作为运输工具,以最快速度把农资运送到指定地点,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植保无人机可进行智能巡田,实现农作物生长信息实时共享,促进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融合……
开着“飞机”去农田
将药剂喷洒到农田里,为病虫害防治送去一场“及时雨”。如今,建安区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飞手”培训服务产业链,为粮食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实现了农业增效、村民增收。
许昌金田野为民服务中心负责人苏康磊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开办了农业植保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班,有效推动无人机驾驶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管理过程科技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化。培训班围绕植保无人机的操作方法、安全飞行、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处理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学员大多为许昌市各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
从植保到施肥,从巡田到运输,在建安区,植保无人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引擎”,让开着“飞机”去种田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