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特色产业 绘就富民画卷智能养猪 种养循环 撑起绿色牧原榜样引领 追光前行人大代表助秋忙图片新闻抢抓农时推进秋播秋种史画丝情交融 让“河洛郎”看见“衣冠南渡”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48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0-25

史画丝情交融 让“河洛郎”看见“衣冠南渡”

关键字:看见,交融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许金安 陈雪芳 王博

10月24日,洛阳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应天门广场,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以下简称“世客会”)开幕。近4000名“河洛郎”佩戴的黄色丝绸围巾金光灿烂,绚丽夺目。

而这一幕,让特邀嘉宾楚小莉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老家人’给‘河洛郎’最贴心、最有温度的见面礼。”

180天准备,15天冲刺,4000条由“嵩州丝绸”制作的“衣冠南渡”丝巾伴手礼如期交付。“衣冠南渡”与“嵩州丝绸”是如何共融的?

参观画展灵感突现

楚小莉是洛阳新嵩州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嵩州丝绸”)董事长,公司拥有标准化桑蚕种植养殖示范基地2.3万亩,是我省蚕桑行业龙头,研发的“嵩州丝绸”荣获“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优质金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注入了文化内涵。公司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和伴手礼先后入围河南省全运会、世界青年场地自行车锦标赛、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等重大赛事和节会,有着丰富的设计制作经验。

将《衣冠南渡图卷》水墨画印制在丝绸上是“嵩州丝绸”的大胆尝试。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半年前。今年4月初至5月上旬,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浩瀚史海还看洛阳--侯震主题绘画作品展”开展,楚小莉有幸参观。

展会上,《大禹》《八百诸侯会孟津》《孝文帝都洛》《武后登基》和《衣冠南渡图卷》《孔子入周问礼乐》《许慎·蔡伦·张衡》等侯震先生呕心沥血的20余幅重大创作,以史诗般笔触,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大变革、大变迁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兴盛,这让楚小莉大开眼界。

彼时,她也在为准备“世客会”文创产品而苦恼:“什么样的产品最有文化内涵、最能代表洛阳、最能打动‘客家人’?”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衣冠南渡图卷》让楚小莉眼前一亮。

“这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用丝绸的方式再现,有利于作品传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你‘拿去’随便用!”侯震先生的慷慨与支持,让楚小莉坚定了创作信心。

衣冠南渡根在河洛

今年69岁的侯震祖籍安徽合肥,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是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在洛阳生活40多年,对洛阳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创作了众多关于洛阳历史文化的大型绘画作品,成为弘扬“千年古都”历史与文化的重大艺术实践。

侯震介绍,《衣冠南渡图卷》于去年9月下旬开始创作,历时6个月,在2023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暨第六届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前创作完成并展出。画高1.93米、长13.9米,是一幅悲壮的史诗画卷,以沉重的色彩、凝重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第一次民族大迁徙的悲壮场景。

衣冠南渡,汉人南迁。侯震说,“衣冠”简单来说就是衣服和帽子,汉代服饰制度基本定型,冠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侯震介绍,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一带天灾人祸不断,人们难以生存。皇帝领着高官、士族逃离京城洛阳,数十万汉人仓皇南下,渡江避难,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晋室东渡”“永嘉南渡”。

从两晋至宋、明,战乱频仍,客家先民为了避难,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河洛郎”落地生根,把中原汉人的服饰、语言、习俗传播到了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太震撼了,大气磅礴,这上面的人物就有我们的祖辈,感谢侯震老师让那段历史重现!”

10月23日下午,位于洛龙区开元大道附近的洛阳明月美术馆,《“世客会”特刊--侯震中国画“衣冠南渡图卷”欣赏》现场,来洛参加“世客会”的福建、广东等地“客家人”正在仔细观看画作,纷纷拍照合影。

据了解,《衣冠南渡图卷》展出,是“世客会”筹委会的特意安排。

夜以继日完美呈现

有了侯震先生的“母版”相助,楚小莉已成功了一半。

如何将作品完美呈现,楚小莉和“嵩州丝绸”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批次试验论证和创意设计,最终确定“图画+丝巾”。原作近14米长,他们将长、宽等比例缩小8倍,丝巾长1.72米、宽0.29米。

创意确定后,6月中旬开始样品制作。

“用的是上等‘嵩州丝绸’,天然植物染料,就是要让‘咱家人’能感受到河洛气息、洛阳温度!”楚小莉把“客家人”当作“咱家人”。

第一次将书画作品印制在丝绸上,没有经验,团队进行了数十次试验:一层双面印制,串色;改用双层,又出现“两张皮”;底层再加厚。

“感谢对‘世客会’的支持,这个作品很好,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丝绸作介质最为合适,‘衣冠南渡图’作品大气、内涵丰富,最能代表那段历史,两者结合堪称完美!”8月中旬,“世客会”筹委会对楚小莉团队的创意给予肯定。

红色通常用于庆典,代表着幸福、好运;黄色表示尊敬,适合参拜、求福,表达对长辈或神明的敬仰。楚小莉说,当初的底色是红色,后改为黄色,“客人”用过后还可以作为书画装裱,也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最终入围前,只有等待。

进入10月,还是没有消息,楚小莉心急如焚:背面黄色材质是含蚕丝的绒线,为的是增加整体“沉坠”和粗糙度,要进行采购、染色、织布、拉绒等环节,四边无痕缝合,加上印制徽标,生产线要进行“流程再造”、重新布局,工序繁杂。

10月6日,消息传来:要在开幕式彩排前将围巾送到“客家人”手中。

留给楚小莉的时间很短,她带领团队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采购原材料、盯紧生产线。

时间还是太紧了,工厂三班倒,直到10月19日,第一批500条围巾才顺利下线,立即第一时间送交筹委会。

10月23日上午,余下的3500条又分4批次陆续抵洛,楚小莉如释重负。

筹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伴手礼丝绸围巾还要在“拜祖”等多个场合佩戴,它不是一条普通围巾,正面是围巾、背面是记忆、整体是千丝万缕的祖根情,“衣冠南渡”与“嵩州丝绸”的温暖邂逅,是河洛儿女对“河洛郎”最贴心的问候。

一部南迁史,一幅南渡图,一条丝围巾,一腔河洛情。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