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龙在制作脊兽
□本报记者丁需学
通讯员郭明远杨士奎文/图
“这是张嘴兽,这是海马……”10月22日,在宝丰县周庄镇陆庄村一处宅院里,村民张付龙指着古朴典雅、形态各异的脊兽说。
今年60岁的张付龙,出生于传统建筑脊兽捏塑、烧制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技艺,是宝丰脊兽捏塑、烧制技艺第十代传承人。四十多年来,张付龙坚守在这个行当,勤耕不辍,守正创新,成了当地有名的匠人。2022年,张付龙的脊兽捏塑、烧制技艺(宝丰县传统民居脊兽制作技艺)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张付龙的工作室,一件件带着泥土味儿的龙凤脊(滚龙脊、龙脊)、花脊(牡丹花脊、鲤鱼闹莲)、螭吻类脊(张嘴兽、抿嘴兽)等琳琅满目。在室内一角,还没有完工的脊兽旁摆放着刀具、麻刷子等。
张付龙说,脊兽是传统建筑屋脊上置放的兽形装饰,脊兽捏塑和烧制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脊兽,从选土到和泥、制坯、捏塑、刻画,再到烧窑、出窑,需要20多道工序。
捏塑脊兽的基础工作是选土、和泥。选土时,要挑选黏性强、酸碱度适中的优质黑土和黄土。土选好后,要晾晒、去杂、碾压等,把像“面粉”一样的细土浸泡24个小时,再把上面漂浮的杂质撇出。和泥时,把泥土从容器里挖出,掺入碎麻、棉絮,像和面一样对泥土进行夯砸、翻堆,把泥和成黏稠的捻子泥,再用薄塑料裹起来放置三天。
在制坯、捏塑、刻画时,先从泥堆中挖出湿泥,做两个比脊兽稍大、1.5厘米厚的泥板,把事先制好的脊兽模样拓在泥板上,用刀具划出脊兽的轮廓和泥板条,把泥板样和泥板条置于室温20℃的通风处。晾一两天后,把两个泥板样翻起,扣到一起,用泥板条进行“焊接”,做出脊兽的雏形。而后,在制成的坯体上“贴泥”,即把泥做成鱼鳞、胡须等,粘贴到坯体上,削去多余的泥,再精雕细刻出纹理细节,从制作架上取下后放置在室内通风晾干。定型后的脊兽装入土窑,经过30个小时左右的烧制,再洇窑、出窑,一件精美的脊兽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些年,张付龙捏塑烧制的脊兽畅销周边县市,供不应求。当前,市场上小型脊兽每只售价60元左右,中型脊兽每只300元左右,大型脊兽每只1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