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在展示竹编果盘
□许金安赵珍珍徐正瑛文/图
随着时代更迭,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洛宁县城郊乡坞南村,这门“经纬交错”的指尖艺术,却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旭是土生土长的坞南村人,自幼对竹编有着深厚的感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坞南村所在的洛宁县有“北国竹乡”的美誉,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淡竹原产地之一,全县有21个乡镇种植,现有竹林1万多亩。在洛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竹编,洛宁竹编还入选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这里竹资源丰富,竹编传承了六百多年,坞南村的筛子、坞西村的帽子家喻户晓。”10月25日,正在打包发货的洛阳竹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旭介绍说。
然而,竹编工艺在当地也曾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2020年,杨旭接触到了外贸领域,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回老家帮老乡们一把?”
“对竹编的喜爱,是刻在洛宁人骨子里的。我小时候,早晨醒来听到的第一个声音不是鸡鸣,而是父亲破竹子的声音。”杨旭说。
杨旭响应当地返乡创业的号召,2021年成立公司,重拾古老手艺,制作竹编产品,带领乡亲致富。
在杨旭的公司里,从果盘到花篮,各种精美的竹编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这种果盘很受市场欢迎,用青竹篾条编花环,第二层是竹黄篾条,底座透气能控水也更有立体感,既有美感也有实用性。”杨旭拿起一个果盘介绍说。
杨旭采取“公司+农户+工人”经营模式,生产的竹编产品种类繁多,藤、麻都可以编入竹编中。公司解决了50多名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就业问题,他们可以在公司编织,也可以带回家加工。
对于未来,杨旭有着清晰的规划:将竹编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引入国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活力,为山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