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董豪杰)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337.04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全市水土保持率达70.76%,培育壮大了嵩县丹参、宜阳迷迭香等生态产品……10月3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七场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洛阳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治理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洛阳山区丘陵面积占86.2%,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导致水土流失总量大、分布广、防治任务繁重。在项目区治理上,洛阳不断创新生态治理机制,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中药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推动了地方绿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019年以来,水利部门累计安排困难县水土保持项目资金4.57亿元,占总投资的82.5%;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系统治理,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了嵩县丹参、宜阳迷迭香等生态产品,带动了庭院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在村庄、城镇周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将水土保持工程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建成了一批防控体系完善、人居环境优美、运行管理规范、防治效益突出的水土保持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