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取得丰硕成果跑赢春天引领发展图片新闻把群众烦心事当成上心事小提琴奏响确山乡村振兴强音一库清水美淅川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81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11

一库清水美淅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李金杭康帆

滔滔丹江水,奔流不息,润了京津冀,美了水源地。

通水十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淅川县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如今,在这片28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生态美、人居美、心灵美的美丽淅川新图景渐次展开。

增绿护绿促进“生态美”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很难想象,曾经的淅川县,石漠化面积达125万亩,更有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

“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人人都犯愁”。马蹬镇的“石头山”,就曾一度令人一筹莫展。

“石头山上种树不容易,没有路,车上不去,只能肩挑背扛送苗上山,在石头缝里挖穴配土。”马蹬镇双泉观护林员张涛说起造林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充满感慨。没有水,造林队员们在山上用石头围堰,铺上塑料布,分级提灌;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靠人力搬来一块块石头,在每一棵树苗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

森林素有“绿色水库”之称,淅川县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新合同化造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采取爆破鱼鳞坑整地、挖大穴、垒石圈,客土造林等方式,提升造林成活率。造林关键时期,组织开展“千人大会战”,在山上搭帐篷、起炉灶,硬是在石头缝里种出新绿。为守好这片绿,更有700多名护林员日复一日,沿着崎岖的山路,穿林过涧,查找火灾安全隐患,巡查树木、防治病虫害。

通水十年,淅川治理石漠化38.2万亩,累计造林50余万亩,造林面积连续17年居全省县级前列,公益林面积居全省县级首位,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如今的61.7%。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曾经的荒山秃岭,现在已是满目青翠,吸引了许多大自然的精灵到淅川做客。

“过去多是一些普通鸟类,这几年罕见鸟类越来越多,今年5月更是首次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鹮。”在淅川县大石桥乡丹江河畔,被称为“鸟类专家”的邓天鹏拿着望远镜小心翼翼地拨开树丛,眺望水面。

近年来,淅川县以水系连通、栖息地营造、生态缓冲带建设及植被恢复为主要措施,累计完成湿地修复2万余亩,高标准建成7000余亩的大石桥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丹江湿地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如今,淅川县保护区的鸟类从100多种增加到5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丹江口水库被授予“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形象提升助推“人居美”

优美的步道,苍翠的林木,淅川县城滨河路上,县内的骑行爱好者们戴着专业的头盔和护目镜,沿着鹳河一路向前。骑行者李静说:“滨河路临近鹳河,风景优美,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鹳河处于丹江口水库上游,淅川县利用保水质项目打造鹳河湿地生态带,建设生态护岸1440米,改善修复了河岸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同时提高鹳河沿线景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

近年来,淅川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推进“林长+增绿”“林长+护绿”行动,以库周荒山、库区消落地、村庄“四旁”、重要旅游通道为重点,实施荒山绿化、廊道提质、森林城乡、生态修复等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域增绿。

在县城,通过实施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行动,先后实施棚改项目23个,改造老旧小区28个、市政道路10条,新建道路20条,打通断头路4条,新建综合公园5个,老城区展露新颜,北区人气集聚,南区雏形初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城市颜值提升,依山傍水的乡村也迎来了“绿色蝶变”。

“绿树成荫,小径蜿蜒,长椅整洁,真漂亮!”看到九重镇唐王桥村村头的游园,返乡村民武安洲感叹着这里的变化。

“过去这儿是条泥巴路,临近水边,杂草丛生。”唐王桥村党支部书记高申豹介绍,南水北调干渠穿村而过,为保护水质,唐王桥村以绿色改造为基调,兼顾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利用现有资源,将干渠周边改造为集休闲、娱乐、观景于一体的好去处。

美丽可见、便利可感,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近年来,淅川县以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三美”为核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围绕“一条河、一口井、一棵树、一片林、一方庭院、一栋老屋”等村庄地标,打造出“大邹庄”“大关帝”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

移民精神浸润“心灵美”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地方是邹庄移民新村,为了北方人民能喝上丹江水,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搬离了世代生活的故土……”在九重镇邹庄村,刚大学毕业的讲解员张晴为到此研学的九重镇中心小学学生介绍。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淅川县是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和全国移民大县,是“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移民精神发源地,10年来,库区群众在移民精神的感召下砥砺前行。

教化无痕,润物无声。移民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淅川群众的心田。

“一个轻飘飘的塑料袋看似用手指就能勾起来,可因为灌满了水,用网兜捞起来的时候却有十几斤重,可得当心!”香花镇松岗码头的一艘小船上,三川清漂队负责人贾国衡正在手把手指导“90后”清漂员张俊。

通水10年来,淅川县8000余名公益清漂、护水、护林员忠诚担当,义务护水,组成网格化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常态化开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水上清漂就是与困难角力、与阻力对垒,战风斗雨、闯关夺隘,非常辛苦。”贾国衡说,清漂员不为回报,只为心中守好一库清水的信念,“这些年,通过县里宣讲、教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到护水队伍中来,这个接力棒慢慢开始传了下去。”

公益护水的成功接力,离不开移民精神的传承,也得益于淅川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明健康时代新风。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一月一主题一活动设计,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借助重大节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宣讲身边好人故事”等活动,深挖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积极营造民风淳、村风清、家风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扬移民精神,弘扬文明新风。

同时,建立健全村民公约、户容户貌提升等规章制度,倡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巩固提升新民风建设成果。如今,乡风文明深入淅川每一个角落,淅川县已建成省级文明镇4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

如今,在淅川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淅川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