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卢晋荥
12月1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大坝在冬日的暖阳下巍峨挺立,坝下碧水滔滔,奔流向北。
淅川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一库清水从这里出发,直奔京津。淅川县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大力实施生态淅川、美丽淅川、富强淅川建设,持续贯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走正走好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让绿富共赢成为淅川最特色的路径。
生态产业实现富民增收
“我们村泉水多、水质好,养出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盛湾镇周湾村泉水养鱼基地,负责人马景华撒下一把饵料,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在他身后,清澈的高山泉水源源不断涌入坑塘中,一群群动作敏捷的鲈鱼、鲫鱼在池里游来游去。
“虽然我们养鱼,但是绝不会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你瞅!”马景华打开手机上的智能监测平台向记者介绍,该平台随时可以监测投食量、温度、病情、含氧量等情况,需排放的尾水也会通过人工湿地沉淀,检测达标后才能排放。
智慧养鱼,高效又环保。目前,该村养殖基地共养殖鲈鱼、鲫鱼、草鱼等7万余尾,年产值超800万元,带动附近5个村300余人就业增收。
山下泉水养鱼致富,山上种林果“生金”。
走进仓房镇胡坡村,漫山遍野的橘树青翠欲滴,一辆辆装满柑橘的货车整装待发。“我们村以前以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低。”胡坡村党支部书记胡玉良说,胡坡村立足临近丹江口水库的优势,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等因素,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适宜生长的柑橘产业,在涵养水源的同时,又带动了群众增收。
“我们的柑橘是喝着丹江水长大的,老百姓只管种好,剩下加工、销售各环节,政府‘一条龙’服务,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谈起现在的收入,胡坡村村民胡启后高兴得合不拢嘴。目前,仓房镇已种植柑橘3万亩,2000户群众年均增收约5万元,当地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柑橘之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淅川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先后出台《林果产业管理补助办法》《产业奖补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目前,当地已发展生态林果23万亩、中药材14.7万亩,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4个、质量可追溯基地45个,认证绿色有机产品77个,水产品年产4.8万吨,全面打响了“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10万库区群众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
文旅融合促进价值转化
近日,在丹江口水库东岸的石桥码头,大批海鸥来此地越冬。附近的村民开餐馆、办民宿,发展配套服务业。“我们这儿的水绿山青鱼鲜,来玩的人越来越多,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印象马蹬29号农家乐负责人韩中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幼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以网箱养鱼为生的韩中六为了护水积极响应县里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咱不能为了自己,让大家喝脏水。”韩中六说,上岸后,政府支持渔民开办农家乐,楼下餐厅、楼上住宿,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水变清,绿生金。丹江口水库日益优良的生态,也催生了沿岸百姓的美好“钱景”。
“中华秋沙鸭,是中华秋沙鸭!”近日,在水天一色的大石桥乡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来自郑州的游客张琪一边兴奋地用望远镜观测,一边用相机拍照。
“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观鸟基地、钓鱼赛事基地,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吃得健康、住得安心。”来自北京的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负责人杨凯告诉记者,“作为北京人,饮水思源,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水源地的好风景孕育出好‘钱景’,回报淅川群众。”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