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打造了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介绍,近年来,河南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一体保护,强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协同治理,保障了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和总干渠出省境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我省扛稳守好“一渠清水”重大政治责任,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监测监管,强化以隔离带为代表的“物防”、以视频监控智能化提醒为手段的“技防”、以人工巡查为重点的“人防”,建立2300余人的护水员队伍,实现水源保护区重点部位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监管。
持续推动移民增收致富
河南16.54万移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10年来,我省根据移民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支持和发展移民特色产业。
“实行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三化’式发展模式,立足重点村的产业特色,精准扶持,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支持南水北调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晓琳说。
自2013年起,北京市与河南水源区建立了对口协作结对关系。水源区对接北京市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卢氏蜜蜂产业基地、邓州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了“渠首印象”“淅有山川”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介绍,10年来,一批环境美、乡风优、治理好的南水北调移民村不断涌现。水源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0%,三次产业结构由21∶53∶26调整为17∶34∶49,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1.45倍、0.93倍。
“下一步,我省将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总干渠沿线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开展防洪影响处理、观音寺调蓄、豫东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申季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