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冬凌草 资料图片
经过40余年持续发展,济源冬凌草已成为从太行、王屋深山走出的“仙草”。如今,济源冬凌草区域内保护区面积8.7万亩,市场覆盖率占全国80%,实现全产业链产值6亿元。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新农人、农业专家和基层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有规模种植、制作春茶的新农人刘全刚,有带领群众种植、开发饮片的村支书王贵泽,还有培育出新优品种的农业专家田瑞昌……
一株草见证不渝的情怀
12月13日一大早,济源一家冬凌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全刚的手机就响个不停。这几日暖阳高照,正是栽种冬凌草的好时机,线上线下的客户纷至沓来,种子种苗几近销售一空。
刘全刚家住王屋山脚下的下冶镇下韩旺村。村庄山清水秀、气候适宜,生长着多种中药材。令刘全刚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去地里拾掇庄稼,收工时,大人们总不忘顺手扯几把冬凌草,做饭时顺手放在锅里蒸上一蒸,晒干后留作茶饮,既祛火又治感冒。
美好的过往,带给人的不只是难忘的回忆,更有“把根留住”的情怀。
2008年,刘全刚与人合作,在下冶镇坡池村承包了2000亩梯田,规模种植冬凌草。那里曾是荒废多年的采矿塌陷区,经过土壤改良、科学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2010年,他又在老家流转200多亩土地,建起了济源第一家冬凌草茶园,并通过精心炒制把冬凌草叶片做成各式各样的春茶。
济源是“茶仙”卢仝的故里,也是茶文化发源地之一。冬凌茶制作技艺先后入选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全刚也被评为济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冬凌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无论是参展还是宣讲,刘全刚每次都是携冬凌草出场,从卢仝的《七碗茶歌》到茶文化的非遗传承,娓娓道来,用文化打动人心。
惠农政策的有力加持、专家精准的技术指导,似涓涓细流无声滋润着冬凌草产业,也为刘全刚注入新动能。他有个梦想,把冬凌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自己毕生事业,为黄河岸边再添一抹乡愁。
这株草种在了群众心上
临近年底,承留镇卫佛安村村民杨爱琴正盘算着冬凌草的收益,而去年冬天她还在为销售发愁。一次攀谈中,九里沟富民冬凌草专业合作社会计吴海玲了解到她的冬凌草没卖出去,当场说道:“拉到我们这儿来吧,保准你不吃亏!”第二天,杨爱琴就送了过去,不到10分钟钱就到了手。
种对了草,找对了路,群众心里自然踏实。
九里沟富民冬凌草专业合作社2012年成立时,时任思礼镇史寨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的王贵泽想带领群众靠种植冬凌草富起来,可是很快就遇到了销售难题,怎么办?
于是,王贵泽带着冬凌草,来到安徽省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考察,一家一家推介。凭借过硬的品质,济源冬凌草被阜阳一家客商相中,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开发鲜草饮片,填补中药材市场的一项空白,每公斤鲜草价格也涨至原来的2倍。
从村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后,王贵泽更是一门心思地琢磨冬凌草产业的发展。如今,九里沟富民冬凌草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达800亩,辐射带动九里沟景区沿线村庄,以及黄河沿岸的孟州市、温县等地,并被纳入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项目。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冬凌草不但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而且声名远播。新疆、广西、四川等地客商打来电话,希望能够引种济源冬凌草、求购更多鲜草。原阳种地大户贾伟成邀请王贵泽,到原阳现场指导工人栽植冬凌草,3万株冬凌草种苗在原阳安了家。
一株草到底能长多高
在济源农科院中药材创新实验研究基地,一株2.9米高的冬凌草格外醒目。这是目前全国最高的一株冬凌草,也是一位“天外来客”。2016年4月,济源冬凌草种子首次搭载卫星升空,开启冬凌草研究与发展的新旅程。
冬凌草虽是一株草,更是一味中药材。济源农科院中药材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田瑞昌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济农冬凌草1号”“济农冬凌草2号”,在全省推广种植。在他看来,“冬凌草不仅要长得高,更重要的是药材价值要高、产业质量要高”。
相关数据显示,济源冬凌草主要药用成分甲素含量较其他区域高50%以上,去年10月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道地药材目录。冬凌草产业已成为济源主导产业,被列为乡村振兴十大名片之一。
济源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大力发展冬凌草、连翘、怀菊花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截至目前,济源冬凌草种植面积增加到2万余亩,惠及万余农户,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商贸、文旅一体发展的冬凌草产业体系。
作为全国最大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济源冬凌草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作为全国冬凌草主产区,2023年济源正式获批筹建济源冬凌草河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目前,济源冬凌草区域内保护区面积8.7万亩,市场覆盖率占全国80%,实现全产业链产值6亿元。
一株小小的冬凌草,一端连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一端连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正肩负起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