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前不久,徐州市科技局发布了《2023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数据显示,创新百强中民营企业占比持续扩大。
民营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经开区民营企业如何迸发新活力?怎样与市场充分对接,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闯出一条新路?
聚创新之势扎根生长释放潜力
江苏恒久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声轰鸣,焊花四射,工人们正在全力以赴加工项目产品。
去年,恒久钢构拿下中国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建设大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跃因子”,民营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上有着强大的内生动力。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此次恒久钢构负责建造的罗斯海新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江苏恒久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厉广勇介绍,这是国内空间钢结构行业首个全自动螺栓球加工生产线、全自动网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螺栓球网架杆件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
民营企业重视科技研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已从投资驱动更多转向创新驱动,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经验积累都已迈上新的台阶。
引市场之力激活民企关键力量
民营企业研发需要从明确的产品需求和定位出发,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不断催生新成果、新业态、新模式。
“碳中和”背景下,不少民营企业的研发部门在光伏应用、多晶硅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诞生了新成果、新技术。
“中能硅业一开始就选择了进入技术门槛更高,技术和市场被外资巨头长期垄断的上游多晶硅行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打破技术垄断,公司聘请了众多国内外化工、多晶硅产业和技术开发的人才,改良生产工艺。”
2013年,中能硅业突破传统西门子法制备工艺,成功产出颗粒硅,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
第二年,中能硅业以6.69万吨的产量位列全球第一。2022年,江苏中能自主研发的黑科技产品——FBR颗粒硅,释放6万吨产能;2023年4.6万吨颗粒硅项目已经投产。
民营企业不断创新,为市场输送新技术、新产品,为人才和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实践和研发经验。
以往的民营企业,承载着产业链中下游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如今在自主生产、创新过程中,民营企业不断尝试突破“卡脖子”难题。经开区的民营企业在市场不断变换的浪潮中以变应变、主动突围,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潜力。
燃发展之能
引领产业强势突围
民营企业借助自身优势,相互配套、上下成链、集群挺进,在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VT-101注射液已分别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关于同意该新药用于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批准。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拥有近500人的专职研发队伍,研发队伍硕博学历占比约50%。”万邦医药副总裁兼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克艳说,万邦医药一直坚持创新,寻求突破。近5年,共超过40个品规的新产品及十余个原料获批上市,其中创新药1个,生物类似药超过5个,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品种超过30个,国内前三家上市的超过10个。
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工业机器人及成套焊接与切割自动化装备开发生产为主的民营企业。
徐州是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市场,华恒看准了这片市场蓝海,以每年6%-8%的研发投入啃下这块“硬骨头”。其机器人焊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们研发的产品和本地重点产业相结合,紧跟徐州的经济发展。”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生说,“过去公司仅仅是代理焊接产品,有些产品国外已经研发出来了,国内还没有跟上。后来我们把目标瞄准机器人焊接项目上,建立工艺数据库,综合海量数据实现定制化服务。”
在创新中谋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交汇的今天,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对经开区的贡献,不仅仅是带动GDP增长、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更是为经开区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