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幸福
--代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新华网太原 11月19日电(武斌)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的忻州市代县,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方。这里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曾是山西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代县结合当地实际,构筑起“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产业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配套就业安置”的新路子。
11月18日,第十五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媒体团走进代县,感受当地群众“搬”出来的好日子。
走!搬出大山去
窗明几净的大客厅,整洁干净的小厨房,家里通上了水、电、暖……说起移民搬迁后的新家,张翠萍逢人就夸。
张翠萍过去是代县新高乡高太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移民搬迁前的高太庄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内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既没有学校也没有致富产业,是当地“出门行路难,孩子上学难,生活致富难”的“三难”村庄。
2017年起,代县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深度贫困的主要抓手,全力推进。2018年,代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集中安置区———代县滨河移民新区建成,张翠萍和全村村民一起搬迁至此,迎来了好日子。
妈咪小屋、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搬迁后的张翠萍过上了城里人的便利生活。总占地540余亩的代县滨河移民新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休闲广场、超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齐全,还配建有标准化卫生所、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中心和商业聚集区,目前已入住1336户4647人。
据代县副县长张小平介绍,“十三五”期间,代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6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73人,同步搬迁615户903人;实施整体搬迁自然村79个,涉及8个乡镇1422户2286人;插花搬迁433户1390人。
来!到家门口就业
搬迁群众进了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为此,代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旧村拆迁复垦、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就业保障、社区综合治理“六环联动”,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工作。
滨河移民产业园区规划初期,便预留了300亩产业发展空地,规划设计扶贫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移民区前边建了产业园区,我在园区上班走路不到10分钟,每个月还能拿3000多块钱,咱高兴着呢。”下山后,张翠萍一家不仅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单元楼,她本人也经过技能培训,从无业农村妇女变成一名织袜工人。
“丈夫在县里的汽修厂打工,一个月能赚3000多,孩子也在社区的小学读书,现在的生活可好了。”搬出大山,不仅工作有了着落,还能照顾家里人,张翠萍觉得很满足。
张翠萍所在的雁弘纺织有限公司,是滨河扶贫产业园区首家入驻的企业,于2018年4月由代县县委、县政府从杭州引进。据张小平介绍,为加快扶贫产业落地,项目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搞培训同步进行,从正式动工到竣工投产仅用了四十天。
如今,代县扶贫产业园以“产业园+标杆企业+合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预分红+利润分红+就业收入”的带贫增收机制,直接带动69个村567户1217名贫困群众受益,每年户均增收1871元。
看!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2019年10月17日,代县滨河移民产业园雁弘纺织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与此同时,全国“巾帼文明岗”、忻州市巾帼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忻州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也接踵而来。
作为代县县委、县政府为解决移民搬迁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引进的扶贫企业,雁弘纺织有限公司自2018年6月创立至今,获得了多方认可。
以此为带动,代县在全县形成了“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产业扶贫新格局,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端起了“金饭碗”。
目前,代县已建成11个乡镇扶贫车间,发展手套、袜子、鞋帽、箱包等相关企业18家,建立家庭作坊1062户,带动贫困人口6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8000多元。
“这些乡镇分厂以及家庭工坊,让定点接送孩子的年轻妇女和不方便外出打工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做工挣钱,增收致富。”张小平说。
2020年2月,代县与大同市广灵县等16个贫困县(区)一起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山西58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新华网太原 11月19日电(武斌)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的忻州市代县,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方。这里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曾是山西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代县结合当地实际,构筑起“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产业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配套就业安置”的新路子。
11月18日,第十五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媒体团走进代县,感受当地群众“搬”出来的好日子。
走!搬出大山去
窗明几净的大客厅,整洁干净的小厨房,家里通上了水、电、暖……说起移民搬迁后的新家,张翠萍逢人就夸。
张翠萍过去是代县新高乡高太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移民搬迁前的高太庄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村内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既没有学校也没有致富产业,是当地“出门行路难,孩子上学难,生活致富难”的“三难”村庄。
2017年起,代县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深度贫困的主要抓手,全力推进。2018年,代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集中安置区———代县滨河移民新区建成,张翠萍和全村村民一起搬迁至此,迎来了好日子。
妈咪小屋、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搬迁后的张翠萍过上了城里人的便利生活。总占地540余亩的代县滨河移民新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休闲广场、超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齐全,还配建有标准化卫生所、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中心和商业聚集区,目前已入住1336户4647人。
据代县副县长张小平介绍,“十三五”期间,代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6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73人,同步搬迁615户903人;实施整体搬迁自然村79个,涉及8个乡镇1422户2286人;插花搬迁433户1390人。
来!到家门口就业
搬迁群众进了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为此,代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旧村拆迁复垦、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就业保障、社区综合治理“六环联动”,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工作。
滨河移民产业园区规划初期,便预留了300亩产业发展空地,规划设计扶贫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移民区前边建了产业园区,我在园区上班走路不到10分钟,每个月还能拿3000多块钱,咱高兴着呢。”下山后,张翠萍一家不仅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单元楼,她本人也经过技能培训,从无业农村妇女变成一名织袜工人。
“丈夫在县里的汽修厂打工,一个月能赚3000多,孩子也在社区的小学读书,现在的生活可好了。”搬出大山,不仅工作有了着落,还能照顾家里人,张翠萍觉得很满足。
张翠萍所在的雁弘纺织有限公司,是滨河扶贫产业园区首家入驻的企业,于2018年4月由代县县委、县政府从杭州引进。据张小平介绍,为加快扶贫产业落地,项目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搞培训同步进行,从正式动工到竣工投产仅用了四十天。
如今,代县扶贫产业园以“产业园+标杆企业+合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预分红+利润分红+就业收入”的带贫增收机制,直接带动69个村567户1217名贫困群众受益,每年户均增收1871元。
看!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2019年10月17日,代县滨河移民产业园雁弘纺织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与此同时,全国“巾帼文明岗”、忻州市巾帼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忻州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也接踵而来。
作为代县县委、县政府为解决移民搬迁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引进的扶贫企业,雁弘纺织有限公司自2018年6月创立至今,获得了多方认可。
以此为带动,代县在全县形成了“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产业扶贫新格局,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端起了“金饭碗”。
目前,代县已建成11个乡镇扶贫车间,发展手套、袜子、鞋帽、箱包等相关企业18家,建立家庭作坊1062户,带动贫困人口6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8000多元。
“这些乡镇分厂以及家庭工坊,让定点接送孩子的年轻妇女和不方便外出打工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做工挣钱,增收致富。”张小平说。
2020年2月,代县与大同市广灵县等16个贫困县(区)一起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山西58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