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金波 真情酿造

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代县雁门关处于晋北苦寒之地,靠天吃饭,生长的植物以黍米藜麦为主。又因为战乱频仍,百姓只能在战争间隙耕作偷生。

故事说的是一户姓杨的人家,和杨业老先生是为同祖同宗,但家里人丁衰微,年近四十,只有一女,唤作小翠。

一年,天大旱,所种的几亩薄田,几乎颗粒无收。杨老头和内人张氏在场院里收拾着黍米,五亩地只收下二斗米,这日子可怎么过呢?夫妻二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忽听得有人敲门,是两个年轻的军士。原来是张氏的弟弟近日率军驻跸在代州城,来请姐姐姐夫一家人前去团聚。

张氏自是欢喜不胜,两口子把这新打下的两斗黍米背上,拉着女儿小翠,就上了路。

小翠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个舅舅叫张德胜,因为外公外婆早逝,靠自己的妈妈姐姐给富人做工养大,后来投军,跟着杨业将军去打仗了。一路上,她叽叽喳喳地问着舅舅小时候的事情,眼见的风景,越走越繁华,代州城里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小翠自小在山村长大,何曾见过这样的世面,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只恨自己少生了几只眼睛。

张德胜因为战功卓著,已经升为统制。姐弟相见,自是欢喜异常,张氏拉着弟弟的手,看着他脸上的伤痕,眼泪不由地掉下来。小翠摸摸舅舅身上穿的铠甲,崇拜地看着这个威猛强壮的亲人。舅舅安排她们一家人在代州城住下,并派了一个兵卒照顾她们。这个小兵卒名叫李俊熙,是一个南方人,年纪和小翠相仿。李俊熙办事很细致,大事小事,处处周到,把一家人照顾得很好。

几日功夫,李俊熙就和小翠混熟了。他给小翠讲自己家乡的事情,讲自己家的小船,船上捕鱼的鸬鹚,江南水乡的温婉恬静把个小翠迷住了。他的父母都是杂耍班的艺人,一个班子有三四十人,几匹大马拉着几台大车,大家演出吃住在一起,好不开心。班子一路向北,计划着去五台山礼佛,没想到在这代州遇到一伙来掳掠的辽兵,杂耍班子被冲散,他的父母也被辽兵乱箭射死,幸亏张德胜带兵赶来,才救下了藏在箱子里的他。张德胜和当地的老百姓帮着他掩埋了父母,给了他几两银子,让他回老家去。他却恳求张德胜让自己参军,为父母报仇。张德胜可怜他孤身一人,又念他报仇心切,就把他留在了身边。

张氏磨了一斗黍米,磨成黄灿灿的黄米面,做了油糕,让小翠送给张德胜的部下吃,部下离家日久,回到这雁门故地,吃到这家乡特有的美食,都感叹这战事害人,什么时候才能踏踏实实做个庄稼人,再不用兵戈相伴。

张氏看这代州城人烟繁盛,想起家中营生艰难,就和弟弟商议在代州城里开个小食铺,或许尚能维

生。

弟弟张德胜大力赞成,为姐姐姐夫租赁了房子。张氏在富人家帮工时就是在厨房做工,学得了几道家常小炒。小翠帮厨,杨公跑堂,张德胜和部下常来捧场,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这雁门一带的黍米,长在山坡地上,日照充足,金黄诱人,石磨磨制,有种天然的香味。张氏用这上等黍米做原料,做的油糕又精又软,深受食客喜欢,慢慢地,张氏小食铺的油糕就成了雁门城的名吃。

朔风阵阵,严冬来临,这雁门地处恒山山脉,寒冷异常,人们常常饮酒御寒,兼娱乐解闷。小食铺里常常欢声笑语,温暖异常。

一日,辽兵又来附近袭扰,抢了许多牛羊和百姓,张德胜率兵去追击,打退了辽兵,救回了百姓。部队进城时,百姓自发上街劳军。小翠端了新炸的油糕,站在人群中,东张西望。舅舅张德胜吃了她的糕,却发现小丫头一直看着自己身后,他恍然大悟,赶忙告诉她说,李俊熙受了箭伤,在马车上坐着呢!

小翠拦住马车一看,李俊熙流了很多血,脸色苍白,虚弱得很。她请求舅舅让他留下来养伤。舅舅答应了。

李俊熙受的伤在胸口,伤得很重。小翠给他敷了部队自制的药膏,止血生肌,效果很好。但他的体质有些虚弱。一个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寒冷与干燥。张氏给他用羊毛做了贴身的小棉袄,可以穿在战衣里面。他时常流鼻血,小翠就常煮些冰糖雪梨给他吃。李俊熙说,自己想家了,想念家乡的糯米酒小汤圆,如果喝一碗,全身发热,滋补身子最好不过了。

他本来是随口一说,小翠却动起了脑筋。我们的黄黍米也最养人了,怎么就没想起来做酒呢?你快告诉我,你们那糯米是怎么酿酒的?我们这上好的黍米,软糯精到,怕酿不出好酒来?

李俊熙就把自己记得的小时候妈妈酿酒的过程都告诉了小翠,小翠就依着他说的,浸米,蒸煮,拌曲,晾晒,发酵,一步步细细做来。曲需要去酒局买,小翠就跟给小食铺长期送醋的老叔讨要了一些。第一次,酿出来的酒是酸的,第二次,酿出来的酒是苦的,第三次第四次,做了十几次,都不成功。虽然这样,李俊熙喝了这酒,身体还是一天天好起来,气色也红润起来,一个多月,身体就复原了,爱流鼻血的毛病也好了,告别小翠和张氏杨公,他恋恋不舍地告别小翠一家,回到了部队。

眼看着好好的黍米变成了一些酸不拉几的灰汤汤,杨公劝小翠不要做了,张氏却仍然支持小翠,她带着小翠,去当地的酒坊,看酿酒匠人如何酿酒,回家来继续做酒。

小翠相信那糯米酒一定是香甜美味的,她也相信这金灿灿的黄黍米一定可以酿出最好喝的酒。

那一天,眼看着这一批黍米到了发酵的关键期,小翠一时心急,就盛出一大碗来,供奉在月亮下面,自己口中祝祷着“月亮娘娘,快帮我们酿出美酒。”月亮又大又圆,照着雁门关,照着张氏小食铺,照着勤劳的张氏,照着花朵一样的小翠。小翠看到月亮娘娘在对她笑。

那一碗酒就在月亮底下供奉了一晚上。早上起来,杨公端起碗来喝了一口,却没想到那酒甘甜怡人,和以前做出来的截然不同。全家人捧着这一碗酒,你抿一口,我喝一口,味道果然是甜美,喝到肚子里,周身发热,心情舒畅。小翠赶忙把酒装在小罐子里拿去给李俊熙品尝,李俊熙喝一口,说和他老家的绍兴黄酒味道差不多,似乎还要更甜一些。舅舅张德胜大喜,连忙叫小翠多多出产,士兵们御寒出征,必打胜仗!

当晚,张氏与小翠把所有发酵中的黍米都打开,让月亮娘娘照一下,让天地灵气都进入酒中。

第二天出来的酒果然是温和醇香,甘甜适口,味道鲜美。雁门人家,用的是粗瓷大碗,灰白底色,那酒却是酒色金黄,清晰透明,倒入碗中,犹如金色的水波在荡漾,张德胜说,这酒就叫金波酒吧!

日久见人心,经过雁门人的品鉴,这黄酒的好处,也日益为大家称道:比起雁门人常饮的白酒,这金波黄酒的酒性较为温和,不易喝醉,还能补中,舒筋,健身,提神御寒,平肝舒气,老少咸宜。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天,喝一杯温热的黄酒,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一时间,张氏小食铺的黄酒风靡代州城,食客络绎不绝。张氏和小翠熟练掌握了黄酒的酿造技术,食铺就改成了酒坊,全家以卖酒为生。当地的老百姓也开始用黍米酿酒,张氏和小翠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大家。

一日,忽然探马来报,辽兵大举来犯。一时间旌旗猎猎,战马萧萧,肃杀之气笼罩了代州城内外。杨六郎将军挂帅出征。小翠和百姓们端着雁门黄酒,为将士们壮行。杨六郎将军和众将士们端起酒一饮而尽,踏上战马疾驰沙场。

杨家将的故事传遍天下,雁门金波黄酒的故事也在人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