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指尖产业绣出好生活非遗工坊撬动致富路

本报讯(记者班秀龙)近日,代县雁晶坊的绣娘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因为过几天,客户订制的一批刺绣挂画即将如期交付。为把最精美的绣品展现给大家,绣娘们齐聚一堂,慧心巧思、穿针引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丝一缕、一针一线地绘就出每一件刺绣作品。张晋芳是雁晶坊的一名老学员了,自雁晶坊创办以来,她便来绣坊学习刺绣,如今张晋芳已经成为雁晶坊的一名指导老师,为绣好这批刺绣作品,张晋芳更是夜以继日,精心准备,雁晶坊已经成为她生活学习的心灵寄托。

如今,雁晶坊不仅成为广大妇女群众学习技艺,陶冶情操的场所,更成为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增效的致富平台。张晋芳在雁晶坊绣出的几幅作品更是以高昂的价格被顾客订购。平日里,广大绣娘们绣出的作品精致雅洁,色彩艳丽,深受顾客的好评和青睐,成为市场上的抢手产品。

一说起代县雁晶坊,另一指导老师边多鱼也打开话匣。自从雁晶绣坊成立以来,她就跟着乔老师一直学习刺绣,技艺提高了很多。自己还能把绣好的作品放到工坊,让工坊给代卖,效益也不错。现在自己在绣坊也成了老师,有时候还出去培训学员,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收入。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妇女们走进工坊,学习刺绣,让代县的刺绣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大家口中提到的乔老师,便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代县雁晶坊带头人乔建梅。为了更好地完善雁晶刺绣,乔建梅走乡串户,多方寻找散落在民间刺绣的传统技法,并进一步归纳、开发。她先后到苏州、晋南等地学习刺绣,博采众长,将苏绣精华同代县当地传统刺绣相融合,一幅好的刺绣作品离不开绣娘的针法功底和颜色把控,看线、选线、分线、穿针、断线,每一步都决定着绣品最后的效果。细致之处,方显功夫,在乔建梅的巧手之下,绣品上的花、鸟、山、水灵动而又充满韵味,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017年,乔建梅创办了别具特色的雁晶刺绣,搭建了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刺绣平台,每年培养的绣娘可达到300多人。为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乔建梅深入全县各乡镇,组织妇女传授技艺2000余人次。一些学

得好、手艺高的广大妇女,单凭此项技艺,年收入就可达2万元。

乔建梅说,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免费为周边妇女姐妹们传授手工艺,目的就是把咱们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不仅是让她们掌握一项技能,而是要把学到的技能转化为家庭增加收入的本领,用她们手艺变成一个“指尖的产业”,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一片新天地,绣出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近年来,代县高度重视非遗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发展,全力支持发展壮大非遗产业,通过“政府推动、文化撬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商品“畅起来”。代县雁晶坊作为非遗刺绣工坊代表在政策引领下,已成为代县影响力和带动力较突出的特色企业。

代县还以建设非遗工坊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非遗向非遗产业蜕变,出台优惠政策,对非遗工坊在专项奖补、金融贷款、费用减免、技能培训、产品展销、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推动非遗文化转化为非遗产业。如今共有16家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被认定为非遗工坊。杨氏古建、雁剪阁剪纸、华亭琉璃等一批影响力和带动力都比较突出的特色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为代县非遗产业发展吹起了进军号,奏响了前进曲。

非遗工坊,一头连着传承人,一头连着农民群众,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就业。“农民变工匠”,“厅堂变车间”,“挣钱顾家两不误”,非遗工坊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群众增收的“双丰收”。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组织开展木雕、砖雕、剪纸、刺绣等多层次、多形式的非遗技能培训80余期,培训学员6000余人,人均就业增收5000多元,带动收入3000多万元。全县16个非遗工坊共为1500名城乡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增收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