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家乡共成长

编者按沈从文先生曾写道:“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丝风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底色。”家乡是孕育孩童梦想的温床,是生命发芽、成长的沃土,家乡情是最直接、最热烈、最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记的生命印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乡村的振兴,我们的家乡--代县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将陆续刊登“人人都是家乡代言人”美文,与读者共享家乡故事,同传民族文化,共谱家乡新篇,让家乡的故事穿行你我之间,让那时的生动成为如今的心动。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您一定会问,我唱的是何方小城?在这里,我只要跟在座的每一位说,这里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这里有“威名天下的抗辽英雄”杨家将,这里发生过“夜袭阳明堡”等众多红色故事,这里是北方黄酒的酒都之乡。我想,您一定猜到了吧?这里,便是我的家乡,一座古韵绵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而我恰恰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代县姑娘。今天,我要深情地讲给大家我和她的故事--我与家乡共成长。

我出生在1989年,在这里长大的我,儿时并没有觉得它有多特别,它有多完美。只记得打我记事起,它就静静地伫立在那儿,与我相依相伴,给了我扎根这座小城的底气。

高考那年,我本能地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忻州师范学院上大学,同学们问我:不去看看外边的世界?我笑了,我就喜欢这里,它小巧而不失精致,平凡而又不普通。我的家乡不是很奢华,但足以安放我所有的梦想。

那年毕业,我告别了象牙塔中的舒适生活,带着年轻人该有的朝气蓬勃又回到了这里。社会是个大熔炉啊,让我这个在学校自我感觉良好、被评为全省优秀毕业生的我,瞬间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当编辑实习记者的1800多个日子里,我从不间断地看书读报,跟着师傅学写作、学构图、学采访、学做人。每每接到任务,我都会精神抖擞地手拿小本、肩挎相机,用镜头去追逐家乡的每一帧变化,用笔触去表达对家乡的每一份赤诚。那年,代县创卫成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脱胎换骨、重获新生。我见证了全民的卓绝艰辛,把这份喜悦写进了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本中。夸家乡上了瘾,我又把家乡的白水杏,通过一个光棍脱贫致富娶媳妇的视角,让幸福敲开了“杨家故里杏子香,金蛋蛋助农又助乡”这样的门扉,顿时,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后来,我光荣地考上了特岗教师,又调到人大机关工作,是这座小城给了我意想不到的诗和远方。

当然,我的家乡,从来没有让我羡慕过别的地方。物阜民丰,日新月异,成为一抹又一抹的亮色。声闻四达边境楼,威震三关壮代州。边境楼上望雁门,钟楼广场显真容。求学文庙拜孔孟,招财武庙敬关公。文昌祠前旭日升,阿育王塔祥瑞云。再来说,民间艺人擅把刀,花样剪纸引风骚,捏搓压揉点切刻,精湛面塑生活乐,栩栩如生色明丽,雁门刺绣赏心怡,炉火纯青照天地,农民画作叹惊奇。远处看,鹿蹄古建雁门关,杨家诸将美名传。近处看,湿地滹沱和三馆,我们生活乐丰繁。

后来,我加入了中国民进,一次次的社情调研、一回回的公益服务,让我更加坚定:我得踏实、我得坚守,我得去敬业、我得去奉献!

还有一首歌唱得特别好: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家园……唱到这里,我不禁想,我拿什么来奉献给你,我热爱的家乡!

故事很长,也很美!来吧!就拿我36年的不离不弃!拿我建功家乡的满腔正气!兴我代县,毕生奔忙;助力家乡,名扬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