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时代脉动 汲取奋进力量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寥寥几笔,卢照邻便将滹沱河的美景跃然纸上。而在滹沱河岸,有这样一个乡镇,它的占地面积达到全县的五分之一,有着极其秀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厚的历史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有爱岗敬业的时代榜样,今天,我便为大家送上,一张来自峪口的名片。

“凝心聚力跟党走,砥砺奋进新征程”这句话,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们心灵的共鸣。回首历史长河,我们的祖国曾经历经无数风雨,也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在荆棘丛生中奋力前行。在峪口镇也有这样一些革命英雄,甚至有几个村名的由来也与英雄相关。譬如,高凡村原名寨里村,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以骁勇善战而著称的全县抗日志士、县敌工部长高凡,常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并在敌占区建立情报网络。他经常活动于南北两山,身经百战,威震敌胆。1943年7月,高凡只身深入聂营日伪据点,活捉伪队长,使百余名伪军反正,加入抗日队伍。同年秋,高凡又三次进入寨里据点,陈说大义,策动起义,不料被伪军班长告密。当时,高凡就住在一间民房中,日军畏惧高凡枪法超人,不敢从门进入,竟刨房顶入室,紧急关头,高凡破窗冲出,可在跨越寨墙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5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这位英雄,中共代县县委和县政府将其牺牲的寨里村更名为“高凡村”,以示纪念。

无独有偶,峪口镇还有一个双徐村原名上曲村,抗日战争时期,代县四区区长徐廷华和助理员徐明牺牲在这里。1949年后,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方改村名为“双徐”。

到现在,高凡村和双徐村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峪口镇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分别前往高凡和双徐进行扫墓、献花,开展爱国教育,让红色的种子,从小便播种在每一位孩子心中。

当时间的齿轮转动到今天,峪口镇不仅涌现出了新的党性教育基地--“段家湾村”,也同样涌现出许多助力乡村发展的带头人,他们踏着先辈的步伐,不断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我们的二十大代表,段家湾村支部书记刘桂珍同志。她身材瘦小却肩挑重担,村民们但凡有点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她。她挎着药箱在山路上奔波了45年,在学校讲台上坚守了29年,当了2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和19年村委会主任,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身守望山村,为村内百姓撑起了一片天。

在“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刘桂珍想尽办法带领大家走出贫困。她利用村内的河滩地,带头试种,在自家承包的3分地内种上了油松树苗。经过精心管护,终于在第三年春天见到成效,3分地的树苗竟卖了7.5万元。在她的带动下,种树苗的村民越来越多。她不仅垫钱送苗,还当起了技术指导员。有人问她为什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桂珍同志道:“头必须先带,险必须先冒,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后来,段家湾村还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注册了以“刘桂珍”命名的商标,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到2017年底,段家湾村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在全村种了120亩苗木,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刘桂珍就是这样一个躬身守护、无私奉献的时代榜样,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记得她和我们讲起参加二十大的肺腑之言,她说:“能见证我们党和祖国的伟大时刻,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这既是光荣,也是重托。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精神满足起来,这样啊,他们满足了,我也就满足了。”

刘桂珍书记的一番话令我动容且又大为钦佩,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岗位的思考: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呢?学有所思,行之有向。工作一年来,我始终走在学习与总结的路上:努力写好材料,借助媒体平台扩大乡镇影响力;入户走访,充分了解村情户情,做老百姓的“知心人”;认真调研摸排,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建言献策,助力乡镇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领导一起组建“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走乡村善治之路。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我在努力摸索中增强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为民服务办事。村民有需求,自己恰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其实,我们每个基层人都是一道光,这些光汇聚起来,便照亮了基层这片沃土。

追古感今,明志笃行。吾辈青年人,定会不负期望,坚定信念,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干部,在基层这片沃土上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为家乡代言,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