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高高兴安岭筑梦伟大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赵兴祖
空气中弥漫着蘑菇的香气,架子上铺满了晾晒的滑子菇,大棚里盘盘菌袋的四周生长着一簇簇、一丛丛黄嫩嫩的滑子菇,职工们手拎塑料桶,正忙着采摘,一会儿的工夫,一大桶就满了。
8月13日下午,“走上高高兴安岭筑梦伟大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媒体采访团第一站走进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食用菌种植基地。
“齐奇岭林场386户、584人都在从事食用菌产业,职工们收益很可观,如今,大家正在尝试发展种植金莲花、木耳等项目,干劲十足。”齐奇岭林场主任马志向采访团详细介绍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现在林场都有哪些产业?发展前景怎样?今后有怎么样的规划?记者们仔细询问,马志一一作答。采访团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职工,用笔记录林业人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成果收获。
《大公报》记者刘佳一边倾听,一边记录着,生怕漏下任何一个细节。“没来林区前,认为林区的产业发展只靠森林旅游,走进林区,通过采访让我对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感到震撼,有特色、有实效、能致富。”刘佳感叹道。
随后,采访团来到森林经营处,前往全国唯一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探寻阿里河森工公司生态建设的奥秘;深入伊勒呼里山夫妻瞭望站,倾听瞭望员晋颜龙和妻子周桂波守护绿色的故事;采访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建设,了解旅游发展情况;重走木材采伐路线,聆听护林员讲述从“伐木人”到“护林人”的转变;采访蒸汽小火车司机,了解森铁历史;走上高高的兴安岭,实地考察阿里河源头……采访期间,采访团的记者们“长枪短炮”,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多维视角进行全媒体报道。
“来到林区就像回家一样,伊勒呼里山夫妻瞭望站的事迹我之前报道过,这次再看到他们夫妻感到非常亲切。他们告诉我,瞭望站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过去水、设备都需要自己背上山,现在车就能把这些物资运上来了。”中新社记者张玮曾多次到林区采访,她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
张玮表示,林区的务林人平凡而伟大,林区开发建设70年,实现了从“颜值”到“价值”的转变,自己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全国的受众,甚至讲到全世界。
在阿里河森工公司采访虽仅有一天半的时间,但大家被接触的人、事、物不断地冲击,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不顾山高路远、舟车劳顿,起早贪黑,用心、用情“走转改”,白天采访,夜间写稿,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和笔,记录下林区的发展变化。
“我们最关注的是林区的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通过在阿里河森工公司采访,了解到了林下经济给职工带来的收益和幸福感,我们将以全国观众的第一视角探秘大兴安岭。”新浪网副总编辑周婷婷告诉记者,对于她而言,此次林区采访之行,不仅听到了生动的林区故事,还领略了林区的大美风光。
内蒙古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记者许莹告诉记者,林业职工都是很可爱的人,忍受着艰苦和寂寞,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我要用自己的视角,讲述林区好故事,也相信在未来,林区职工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定会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