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分区域“作战”见“缝”插绿提质量稳定生态系统
落叶树多、常绿树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严重制约着阿里河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发挥。
如何打造一个格局优化、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
阿里河森工公司在初步绘就国土绿化“大写意”的基础上,精雕“工笔画”,立足适地适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种植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云杉为主,优化林分结构,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林地效益,有力推进绿化、美化、果化协调统一,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针对不同的地块,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栽种树苗。眼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一片农耕地,退耕还林后,这里杂草丛生。4年前,我们选中这里作为重点区域进行绿化,栽种樟子松和云杉混交林。由于退耕还林的土地较干,我们在土坑内大量浇灌水和生根粉,然后再将树苗栽进土坑内,覆土后,用地膜覆盖在树苗四周,既可以保持水分,增加地表温度,又可以避免树苗周围杂草生长。”在距离公司所在地6公里处的重点区域绿化地带,公司森林经营部部长潘立成一边向记者介绍重点区域绿化地带栽种树苗的方法,一边摇动着树干,检查树苗是否扎根在大地内。
他笑着说:“你看,四年前栽下的不足30厘米高的小树苗,随着每年‘增高’,现已变成了将近2米高的壮苗,成活率高达96%。”记者注意到,在阳光的照耀下,松针油亮翠绿,光彩耀眼。
山因林而秀,场因绿而美。在西陵梯林场场部后身,记者看到,一棵棵挺拔的树苗,犹如一根根绿色的“蜡烛”,牢牢地插在酷似一块大蛋糕的山丘上。
说起栽种这些树苗的情景,西陵梯林场主任孙忠宝感慨万千:“这里曾是一个秃山头,全是石头,依靠人力根本挖不了坑。我们用挖掘机先刨出一个坑,职工们再往里面填土,栽植树苗。虽然工序繁重,但保证成活率是硬指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4年前,孙忠宝带着林场52名职工全员出动,连续作战27天,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望着满山的绿色,他坚定地说:“栽下这些树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我们的信念就是种好树、保成活,为了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如何让树苗在生态脆弱区域也扎下根?阿里河森工公司干部职工再一次向难题发起挑战,想好办法,下真功夫。
生态脆弱区域多半是干旱阳坡,有些山体倾斜度达到45度,大大增加了造林难度。人在陡坡行走都很困难,造林更是难于上青天。“职工们先在山顶找一棵树,拴好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上,从山顶顺着绳子一步步往下挪,到达指定地点后,再进行挖坑、客土、栽树。树苗栽好后,我们还要用废旧彩钢瓦给树苗围起一个围堰,防止水土流失。为了保证苗木成活,我们先后打井35眼,积极组织浇水工作。”潘立成介绍道。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阿里河森工公司干部职工始终怀揣一颗颗爱绿、护绿的大爱之心和一脉脉珍爱树木的反哺之情,奋力答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答题”,打赢造林绿化的持久战、攻坚战,让绿色崛起成为阿里河林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