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河森工公司国土绿化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陈晓琳 米何妙子 通讯员 潘志鹏
这是一张赏心悦目的答卷:阿里河森工公司倾力打造集常规育苗、特色种苗繁育、良种基地经营、种质资源库建设、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林木种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株以上,犹如一座家底丰厚的“绿色银行”。
这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长跑:自1995年引种西伯利亚红松以来,阿里河森工公司从未间断过引种、嫁接、繁育、科研工作,成功将俄罗斯优良的西伯利亚红松跨国“远嫁”到林区,打造西伯利亚红松廊道,未来可期。
阿里河森工公司到底有什么“育苗秘籍”和成功经验?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林木种苗中心一探究竟。
“土专家”巧念“育苗经”
金秋时节的阿里河,墨色的绿、浓烈的红、明艳的黄交相辉映,像被打翻的调色盘。而林木种苗中心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千万株苗木阡陌纵横、如茵铺展,沐浴在秋日的暖阳里。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不仅苗木长得俏,还涌现出了不少“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林木种苗中心主任李士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担任育苗工、育苗队副队长、队长、苗圃副主任、主任,积攒了20多年的种苗生产工作经验。
李士成向记者坦露:“几十道育苗工序,如果其中一道工序出了毛病,所有的工作全部归零,所以我们时刻紧绷这根弦,在培育的过程中,一直关注苗木长得好不好。”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妙。李士成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每一个小发明、小创造,都能解决育苗大问题。李士成如数家珍地介绍他的育苗“神器”:“这是我们率先引进的自走式自动微喷系统,实现浇水、打药、施肥一体化作业,在全林区得到了推广;这是我们改造适应本地育苗的筑床机、播种机;这是我们特制的模具,容器杯装袋、摆放时能更加整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容器大苗防寒难的问题,李士成独辟蹊径,引进造雪机开展人工造雪防寒,进一步提高了苗木的越冬保存率;他和机械安全员苏庆阳成功研制出蓝莓覆土机、撤土机和卷膜机,改变了劳动密集型作业模式,节约了成本。
李士成清晰地记得,他刚来苗圃的时候仅有几架木质大棚和一台拖拉机,浇水全靠人力。随着种苗生产的快速发展,阿里河森工公司持续改造、维修苗圃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老旧设备,新增各种育苗专用机械设备和库房,把每一笔费用都花在了“刀刃”上。(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