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读过的书不少,不过,其中最有趣的还当属与作者们的相遇。由于大学去北京求学,首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让我与许多作者有过一面之缘。
我在北京相遇的第一位作者是周国平先生。最爱他那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字字血泪,恸人肺腑。第一次见到“偶像”实在难抑激动,以至于后来到举手提问环节,为了能抓住机会让周先生解我惶惑,甚至都差点起身挥舞了起来。结果当时举手的人实在太多,最后并未抽中我,至今想来都是一大憾事。
后来,又有幸参加了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的研讨会,让我亲眼目睹了一位大家的风采。郑也夫先生对我的影响颇深,他所著的《文明是副产品》让我在研读中逐渐形成了对世事的独立思考,同时,郑也夫先生倾心学术、不为名利之心更让我为之敬重。在会前,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上楼时,我和一个瘦小老头同进了电梯,当时我全然不知他就是郑也夫先生。后来,对他朴素的外表端详了一番才斗胆问起。郑也夫先生立即向我问好,满面和蔼可亲。而研讨会上,郑也夫先生也是一贯的大家风范,无论他人用怎样的言语去反驳和质问他,他都不恼怒,只是平和地把道理讲明白,把问题拆清楚,一副真理了然于心的气派。
有一次,去参加活动时,我还闹了误会。高中时颇爱读小鹏的《背包十年》,后来听闻他要在中关村的一个书店举办活动,便立即奔赴了过去。结果到书店后才发现我把大鹏误看成了小鹏,而大鹏同样也是一位旅行家。就这样,我误听了大鹏的讲座,却发现他的旅行经历竟比小鹏还要惊险趣味的多。
相遇的作者多了,听完他们的讲座,我又会重读其著作,顿觉在书中复增了一层理解与境味。而那些与作者曾有过的交流,也随着岁月交汇在我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