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亦默
岁月刻画着年轮,也驱赶着人生的轮回,自己也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享受独处的时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享受独处,拥有完全的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即是独处者的生活方式,也是目标与理念。学会独处,才能遇见最真实的自己。细细品读《独处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独处是美好的时光。
这是一本关于独处的散文集,共收录散文58篇。书中所选的文章,文如书名,都与独处有关。其中包含杨绛、周国平、余光中、林清玄、沈从文等几十位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如《镜中人》《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等。在作家的笔下,独处是诗意的土壤,是创造的契机,并且引发出关于生命存在和自我觉醒的深邃思考。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们于生活细微处生发出的对于生命状态、孤独体验以及如何独处的思考和体悟。
全书包括五个部分,涵盖五个主题———刹那的永恒(时间)、独而不孤(心境)、时间深处的行走(沉思)、人生隧道(开悟)和禅趣(自在)。在几十位作家通达而活脱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而不孤、善于独处又不失理智的灵魂在闪闪发光。独处并不代表孤独,当独处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一面,是的,独而不孤,年华如水,坐在窗前满眼都是风景,去享受美好的一天。但是有时候,认知自我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眼里的泪水可以煮锅面了,剥到最后,却发现里面是空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真正的独处,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是享受一个人的状态,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正如周国平在《独处也是一种能力》里写道:“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独处,不是孤独,更不是孤僻;不会百无聊赖,而是大有可为。独处,更是一种智慧的沉淀,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是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的人。
著名作家马德曾说过,“每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一定是能够独欢的人。他们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喂养着自己的精神,强大着自己的灵魂,这是生命的寂静独舞。这样的人,未必能战胜苦难,但一定能消化苦难。他们用微笑与坚毅,挣脱命运的束缚,挽扶着自己,走出人生的困境。”这,就是独处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学会独处,享受独处的时光,让沉默说话,让心灵激荡,在喧闹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在宁静中思索人生与未来。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无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安顿一个人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