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泽新
30年前与《林海日报》的美丽邂逅,那情、那景、那人、那浓郁的墨香时常回荡在我心海里,让我终生难忘。
1993年,我被分配到伊图里河林业局银阿林场机关工作,偶然看到通讯员送来的《林海日报》,在不经意间翻看了几张,便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住。由于报纸内容记录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给人一种亲切感。此后,读《林海日报》便成了我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在报纸中我感受到务林人的质朴与善良,体会到务林人的艰辛与执着,字里行间仿佛又听到伐木工人那浑厚的喊山号子,听到清林姑娘那爽朗的笑声,看到烂漫的山花、挺拔的树木、清澈的小溪、袅袅的炊烟。这哪里是报纸啊!分明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兴安岭画卷!
读报的时间久了,自己也萌生了写稿的想法,开始尝试着写新闻、散文,不断地向报社投寄稿件。每次寄出稿件之后,我总是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和期盼,而每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使我感到心灰意冷,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恰在此时,报社的一位编辑老师给我寄来一封信,编辑老师在信中认真地为我分析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报纸版面的构成,各版面所需稿件的类别。我心中再一次燃起希望之火,暗下决心要写出好的作品,决不辜负编辑老师寄予的厚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把好的作品从报纸上裁剪下来制作成剪报,精心收藏,潜心研究,从中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写作要领,了解报纸版面的最新动态。并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刊登出来的作品加以对比,并反复修改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的勤学苦练和挑灯夜战,我的稿件陆续在《林海日报》上刊登出来。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和自豪。
后来,我荣幸地成为一名通讯员,参加了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与编辑老师有了近距离接触,让我学习到更多的写作知识。记得听的第一堂课是时任报社采通部主任王恩光老师讲的课,他不仅为我们讲授写作常识,还深入浅出地分析林区经济形势,研判林区发展方向。他那渊博的学识令我羡慕不已,更是深受林区通讯员的尊重和喜爱。
还记得1994年底,报社一名编辑带领我们3名通讯员去北线林业局采访。编辑老师为我们制定采访计划、采访目标,让我们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次日早晨交稿,还为我们辅导稿件的写作。几天下来,我们共采写出50余篇稿件,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其中有一些作品诸如《密林深处有人家》《工人讲的故事》《爱在这里闪光》等跃然报端。虽然辛苦和劳累,但内心的那份成就感难以言表。
蓦然回首,《林海日报》已走过了70个春秋。70年来,《林海日报》见证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发展历程,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林海报人的青春和热血。如今,我再次徜徉在《林海日报》乐园中,叩开记忆的大门,拾捡岁月中的零星往事,以示对《林海日报》的感念之情,更是对林海报人一份情真意切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