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原华
有一种遇见,诗意了岁月;有一种相知,温暖了流年。时光静好,“纸”因有你———《林海日报》。
我喜欢读《林海日报》,喜欢展开版面时散发出来的阵阵墨香,喜欢翻阅版面时来自纸张清脆悦耳的声响,更喜欢翻看后再整理的喜悦。至今,我还留存着6摞曾经珍爱的《林海日报》剪报,她浸润着记忆中太多美好的时光。
与《林海日报》结缘是在我儿时,父亲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家里总是摆放着各类报纸和书籍。我从上小学识字不多时便被报刊所吸引,时常半读半猜地看着报纸上的一篇篇文章,可最爱看的当数与林区生活息息相关的《林海日报》了。那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写的文章竟然也会刊登在《林海日报》上。
那是我在林场从事党总支干事时最大的收获,也是发掘自己写作潜能的开始。林场是林区最基层的单位,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最前沿。在植树造林、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林下经济等工作中,经常会发生许多鲜活感人的故事,值得写成稿件发表在《林海日报》上。可刚刚从事新闻宣传的我,满怀热情投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没有气馁,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林海日报》,研究用稿要求、版面特点和写作手法。不久,我的第一篇散文《熊瞎子趣谈》如愿在《林海日报》上刊登了。那是我从亲朋好友与熊瞎子偶遇的真实故事中的精选合集,描写了熊瞎子既聪明又呆萌,既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当看到那篇署有我名字的稿件出现在报端时,我欣喜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与原稿对照,记录下编辑修改的地方,然后用剪刀小心地剪下,粘贴在我的剪报本上。
之后的几年里,同事们抗洪抢险时背出受灾老人的画面、快速扑火队员与火魔搏斗的场景,以及职工采摘滑子菇的喜悦场面,都被我用相机搬上了《林海日报》,我的写作能力和摄影技巧也有所提升。随着发稿数量增多,我剪报的手法也越来越娴熟。当时好多人的办公桌上常放一块玻璃板,下面压一些照片或暂放一些票据之类的东西。嫌剪刀剪报费劲,我就拿一把塑料尺子比住,用细薄的刀片,轻轻一划即可,又快又整齐。粘贴也开始讲究,一页杂志上贴几篇文章,大小如何布排都仔细斟酌,不浪费一点空间,小的空处就用报纸上常见的小插画填充,每一页都弄得妥帖而又美观。于我而言,珍藏至今的那6本厚厚的剪报集,便是我与《林海日报》情缘的见证。
《林海日报》是我的最爱,是因为所刊发的文章很有人间烟火气。我第一次被约稿也是《林海日报》,当时简直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从来是自己投稿给编辑,编辑主动向我约稿确实是印象深刻。我写了篇《九十七岁老人的幸福生活》新闻稿件,讲述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媳,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公公的感人故事。《生活周刊》的编辑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这篇稿件笔触生动细腻、感人至深,准备刊发在“身边百姓故事”专栏上,并指出稿件中的不足之处。
时光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阅读与写作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因为热爱《林海日报》,让平凡的我有了一点在别人眼里不一样的地方,并让我结识了林区内外许多知心文友。偶尔,我会去翻一翻剪报,犹如回忆美好的过往。一路走来有努力有坚持、有学习有成长,是《林海日报》指引我迈进文学创作的大花园,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认知,让我越来越自信,感恩有你、不负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