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蜚,原名孙学丽,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现为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飞来的子弹》《理查德·佩帝的诊断》《阳光下的怀古》《大鸟》《塔吊》等。
没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前,我对林区的理解,就是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大树,棕熊、野猪、山鸡、小鸟等,真正走进林区,了解林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听到林区人的故事,真是有种非常震撼的感觉。我从海边来,以前经常对别人说,我们大海很大,能盛得下世上所有悲伤的泪水,如今,当我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我感受到大森林的浩瀚、神秘和美丽,我想说,大森林能让我们忘掉世间所有的烦恼。
我爱大海,更爱大森林。通过这几天在林区的采访,我有很多的感触和感动,一是在林区感受一种精神,二是在林区相遇一种美丽。
先说林区的一种精神的体现。
在“最后一棵树”现场,我看到了两棵树,一个是高大挺拔旺盛生长的大松树,一个是放倒在地已经死去的大松树。死去的松树虽然体量巨大,却已枯萎,我当时算了算,这棵倒下的松树已经在那里躺了8年的时间,8年过去了,大树经历了什么,大森林经历了什么,那些伐木工人经历了什么,整个森工集团经历了什么?时代的巨变下,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心路?
林区开发建设以来,他们经过了60多年的木材采伐历史,熟悉木材生产的采、集、装、运、卸的整个流程。我在现场看到517工队曾经用过的拖拉机、运输车、油锯以及林区生产生活的老物件,那些锈蚀和斑驳的印记,正是当年伐木工人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从2015年4月1日起,他们的工具全部被封存,就此告别伐木生涯。
当年,开发林区是国家建设需要,如今,全面停伐,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新高度,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只要国家需要,务林人从不讲代价,他们在时代面前,在家国面前,展现出了担当精神,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我想,务林人一定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一定走了一条艰难的改革之路,也一定经历过阵痛,才使林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了今天绿水青山、生机盎然的大兴安岭。
在林区,凡是我走过的地方,都能看到干部职工的身上有一种旺盛饱满干事创业的劲头和精气神,大家好像都在暗中比武。我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最后一棵树,让务林人交出了优秀的时代答卷。
最后一棵树,让我感动,也让我敬佩务林人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了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再说一种美丽的相遇。
这次在林区,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相遇美丽的白桦林。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茂密的大森林里,最吸引眼球不是伟岸高耸的松柏,而是美丽的白桦树,如果林区说,我们拥有中国最美的白桦林,肯定当之无愧。
林区人说了许多白桦树的好处,桦树汁好喝,还有各种用途,这几天,我经常问林区的朋友,白桦林究竟有没有缺点,他们一致说没有缺点,即使白桦树死了,还能生出药材,可以说,白桦树绝对是最美丽的树,最吉祥的树。
途径“相爱一生”“松桦相恋”“夫妻树”等景观树合影留念处,青松老师给我布置了《最美白桦林》的选题,我有点小压力,毕竟白桦树是受赞美最多的树,也是无数爱情故事的象征,我争取写出白桦树不一样的美丽。
我曾于2019年获得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全国先进个人称号,我不怕吃深入生活的苦,如果林区需要,我愿意再来林区,为林区人写作。
今后,我的创作也要重点以生态文学为主。我要以此次采风为契机,扎实创作,用自己的真情写出更多更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