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蝴蝶那样追赶记忆每周书签林深时见鹿他以坚毅态度面对生活的悲喜《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是我:你当人生不设限》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像蝴蝶那样追赶记忆
· 每周书签
· 林深时见鹿
· 他以坚毅态度面对生活的悲喜
· 《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
· 《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 《是我:你当人生不设限》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337号
第19337号:第04版 2023-11-13

林深时见鹿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任凤杰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用诗意的开头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氏族部落,让我们跟随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去探访这个氏族的过去。

故事通过一个耄耋之年的鄂温克族老妇人讲述展开,就像一个老奶奶回忆着自己过往的一生。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从贝加尔湖、乌启罗夫到激流河再到布苏,从外兴安岭到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借“我”之口,娓娓道来,温情讲述。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所著,作品获得了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共分四个篇章: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清晨”是清新浪漫充满希望的,主要介绍了“我”的出生、家庭和在同一个“乌力楞”(部落)生活的人,以及部族的生活环境。“正午”节奏是沉静舒缓的,主要讲述了“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第二任丈夫瓦罗加相识,讲述了林克(我的父亲),尼都萨满(我的伯父),达玛拉(我的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及氏族的迁徙过程。“黄昏”是沉重忧伤的,沿着时间线条,讲述从日本入侵东三省到新中国成立后部族生活环境的悄然变化和故事中各人物的命运走向。“半个月亮”是故事的尾声,如一缕月光照进“希楞柱”(圆锥形帐篷),映照着这个民族的百年沧桑。这样的结构可见作者心思巧妙,它既是一天当中不同的时段,也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代表了鄂温克族从强盛到衰落的历程。作者迟子建在跋中介绍,结构灵感缘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我想她是要用这篇用心谱写的“交响曲”来抚慰无数人精神上的创伤。

“我们的驯鹿,他们夏天走路时采着露珠儿,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时能看见水里的游鱼;冬天呢,它们扒开积雪吃苔藓的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听到小鸟的叫声。猪和牛怎么能跟驯鹿比呢?”“林深时见鹿”读到入情处我想起了李白的这句诗,仿佛看到一位骑鹿而来的鄂温克少女穿梭于光影斑驳的密林之中。

小说的语言浪漫唯美,简单平实。“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是一样的。你以为伸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与其说她穿着羽毛裙子,不如说她的身下缀着一片秋天,那些颜色仿佛经过了风霜的洗礼,五彩斑斓。”……这样清新优美的文字作者信手拈来,在小说中可以说比比皆是,用心品读就像用手抚摸一块琥珀般温润细滑,却又透着无尽的苍凉。

一部优秀的小说中往往蕴含着多样主题,《额尔古纳河右岸》不是一个简单的少数民族故事,它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对历史、对文明的思考,迟子建以她特有的温婉、浪漫的语言风格和悲悯的人文情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山水长卷,让我们在文字世界中看到了“桃花源”。

故事中的额尔古纳河对于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人来讲并不遥远,如今根河市的敖鲁古雅已成为旅游景区,对鄂温克族也并不陌生,他们已和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他们的祖辈曾与山林相依、与驯鹿为伴,他们熟悉森林中动物的脾性,敬畏、热爱大自然,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对他们的馈赠。他们有着最古老的生存方式和最原始的神灵崇拜。希楞柱、桦皮篓、玛鲁神、萨满舞……小说让我们了解到了过去我们不曾知晓的生活情节,对于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额尔古纳河,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原本是中国的内陆河,因在清朝时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额尔古纳河变成了中国与俄国的界河。而小说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读出了三种含义:一种是额尔古纳河左岸代表的是额温克民族回不去的故乡,另一种是随着时代发展,鄂温克族或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无法再回到以游牧为生的原始状态。第三种则是呼吁人们加强生态保护,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永在。迟子建也曾坦言写这篇小说的动机就是:反思文明的进程。

日月星辰、山峦河流、森林草原、清风落叶、驯鹿黑熊,死亡新生,这是一种来源于自然界的最原始的气息,也是一种对心灵的呼唤。生命在这里是值得尊重的,虽然死亡一直贯穿故事始终,书中也通过人们的死亡来讲述生命的本质。“但我想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死亡,有忧愁就有喜悦”。作者让我们意识到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面对死亡,“我”的讲述看似平静却饱含无尽的悲伤。“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正是随时有可能降临的死亡,才让活着的人每一分钟都变得弥足珍贵,一场场向死而生的修行,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掩卷而思,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它们已经被岁月的风尘和雨水洗刷得消失了踪影,那些线条就像花瓣一样,凋零在山谷中”。他们真的消失了吗?不,我分明看见载着少女的驯鹿觅着苔藓的痕迹向树林深处走去,只听密林中传来清脆的流水般的鹿铃声……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