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河池: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新闻河池: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366号
第19366号:第02版 2023-12-15

新闻河池: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

■本报记者姚旭峰

巴马瑶族自治县盘阳河风光黄大优摄

编者按

12月4日至8日,中国报业延安新闻培训学院巴马基地授牌仪式暨“融合·创新·转型———‘新闻+’与活动策划实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举行,林海日报社记者和来自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30余家媒体的近百名新闻记者一道,走进世界长寿之乡,实地考察河池在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长寿文化以及媒体融合方面的发展成果,亲身体验河池的独特魅力。

凤山三门海景区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拔群广场、韦拔群纪念馆黄甫康摄

宜州刘三姐故里景区流河寨———三姐迎宾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候鸟人”在巴马瑶族自治县赐福湖景区长寿岛游玩权晟摄

这里,是一座会唱山歌的城市。

这里,是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

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百色起义的策源地。

这里,是诗与远方的河池。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侗、水、仫佬、毛南等8个世居民族,全市433万人口,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铜鼓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全市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1.57%,铟储量名列世界第一,桑园面积、茧丝产量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设区市首位,获授“中国丝绸新都”称号。同时,今年8月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全线通车运营,全市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

近年来,河池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提速推进“六新河池”建设(建设经济繁荣新河池、宜居宜业新河池、活力开放新河池、生态秀美新河池、文明和谐新河池、风清气正新河池),全市呈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厚植底色绿色发展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初冬的河池,如诗如画。清澈的盘阳河畔白鹭翱翔其上,有色金属园区里草木葱茏,废弃矿山之上鲜花怒放……这一幕幕美景,是河池市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的绿色发展答卷。

近年来,河池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双碳”目标牵引,以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为契机,提速推进“六新河池”建设。

河池是生态大市,森林覆盖率达71.57%,作为桂西北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

早在2006年,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就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碳汇林业、增加森林碳汇”要求,成为全球第一例注册并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森林碳汇项目的县份。

该项目是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的林业碳汇合作项目,即发展中国家在植树造林后,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作为减排指标出售给发达国家,当时环江县直接参与项目造林的2000名农户从中获益。

时间来到2021年,河池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到位后,以当好保护河池山山水水的“二郎神”为己任,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将建设生态秀美新河池纳入“六新河池”建设体系,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立市之本、优势所在、使命所指、未来所系,并提出在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

“绿色生态是河池最大优势品牌,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钱。”河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

2022年4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池在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为广西探索践行“两山”理念的可复制可推广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广西建设生态文明强区。

如今,根据《指导意见》,河池正围绕产业生态化发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消费和生活、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六大方面开展示范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河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广西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河池样板。

全域旅游一路浩歌

这里,青山绿水相辉映,自然人文相交融,四季宜游。

这里,长寿老人分布全境,动听山歌萦绕耳旁,红色故事激荡心灵。

“我是从宁夏过来疗养的,这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早起散步回到仁寿乡舍民宿区的“候鸟人”刘叔对这里的休养环境赞不绝口,“每天我都往广场那儿去,沿着鱼塘、火龙果基地散步,晚上火龙果基地灯亮起来的时候特别美,人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

近年来,河池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态、长寿、民族、红色”文化资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笃定前行,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出游热度持续上升,到全市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强力推进,从“各自为战”到形成“一地一区两带”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河池文旅产业从有到优。

特别是今年8月31日贵州、广西两地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全线开通后,河池紧抓高铁开通的发展机遇,利用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出60多项优惠措施,吸引了广东、香港、澳门、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区外游客大量涌入。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347.65万人次,同比增长82.8%,恢复至2019年同期138.94%;实现旅游消费25.88亿元,同比增长116.39%,恢复到2019年同期259.58%。

目前,河池市拥有巴马世界长寿之乡、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等3个世界级旅游名片;有A级旅游景区73家,其中4A级景区38家;有星级乡村旅游区59家,其中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5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5家;有星级农家乐43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11家。

红色热土英雄之城

打开地图,英雄河池镶嵌在桂西北。

河池市是2009年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广西农民运动领袖、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韦拔群的故乡,是右江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是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用鲜血、用汗水缔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红色故事。

红色河池,英雄辈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河池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全市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有5278人,全市有革命烈士纪念设施4011处,占广西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总数的39.6%。全市有109个乡镇属革命老区,占了165个乡镇的66%。

红色是河池的底蕴,具有“没有大门的红色博物馆”之称。目前,全市28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中,已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5处,占总数近20%,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东兰革命烈士陵园、红军标语楼等4处被列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多处,其中,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个。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和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修养的重要课堂。

为永远铭记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加快推动老区振兴发展。近年来,河池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等方面攻坚突破,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更好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今,河池各族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长寿文化金色名片

河池,是桂西北的一片文化沃土,生态长寿市、大健康产业、神奇地磁等一系列长寿符号,引人注目,被誉为“上帝遗落人间的一片净土”。

河池是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每10万人中有19.5名百岁以上老人,其中巴马瑶族自治县每10万人口中有35位百岁以上老人。巴马凭借世界长寿之乡的美名,每年吸引10多万“候鸟人”前来探索长寿秘诀。

这里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以巴马为中心的盘阳河流域长寿人口比例位居世界之首,不一样的地磁、空气、阳光、土壤和水,见证着生命轮回的源远流长与不朽奇迹,人活百岁也平常。

河池山河相伴,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常年以良好生态演绎长寿秘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57%,被称为“天然氧吧”,常年空气负离子含量普遍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连年来,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名列前茅。这就是理想的生活居住环境。

2016年8月,河池市成为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境内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于1991年被列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同时还有巴马、东兰、凤山、宜州、天峨、大化6个县(区)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世人探秘长寿文化、畅享生态之美的最佳去处,成为全国全区最佳养生福地之一。每年20万“候鸟人”在来到河池寻找长寿“奥秘”,以巴马为代表的康养品牌已成为广西康养产业最具有知名度及影响力的名片。

近年来,河池结合加紧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和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依托“山清水秀生态美”绿色长寿生态资源优势,聚焦饮用水、山茶油、白酒等得天独厚发展优势的长寿绿色食品产业,以构建“品牌强大、品质优良、品种优化”食品产业发展体系为目标,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助力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