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洋
对于从小生活在林区的我来说,冬季的每一个清晨都值得期待。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玉树琼花,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一般,你会看到冬季的专属美景———雾凇。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它还有很多别名,像人们俗称的树挂、冰花;文人笔下的傲霜花、琼花、雪柳,说的都是它。
关于雾凇形成的原理,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当天气晴朗,一些积雪融化,加上夜间冷空气入侵,早晚温差大,就形成了雾凇景观。而根据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还可分为硬凇和软凇两种。硬凇是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较为紧密。而软凇则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成,它的结构较松散,外观十分像洁白的冰针簇,稍有震动就会被抖落。
也许正是因为雾凇的奇特,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毋庸置疑,雾凇的观赏价值极高。试想谁能拒绝在清晨时分,看到满树银花,朝霞既出之时,映照在满目色彩中的雾凇呢?而雾凇的美就连古人也不吝赞许,比如:唐朝诗人岑参曾写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宋朝诗人曾巩也曾写过“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的诗句,无不道出了雾凇奇观的美轮美奂。
当然,除了观赏价值外,雾凇还有生态环保价值。雾凇可以说是空气的“天然清洁工”。不仅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微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让人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而且由于雾凇结构松散、空隙度高的特点,还具备了吸收音波,降低噪声污染的作用,是天然的“消音器”。
有人说观看雾凇奇景是一场美妙的邂逅,但对我来说更感亲切,冬日的清晨,只见阳光穿过晨雾落在枝头上,树枝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令岩石化做了璞玉,使枯枝化作了珊瑚,让寒冷的冬日温馨起来,给冬日增添上一份别样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