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修行《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用诗意点亮万物之光说不尽的东坡先生《凤凰飞》《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内欧亚大陆史》《夜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心灵的修行
· 《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用诗意点亮万物之光
· 说不尽的东坡先生
· 《凤凰飞》
· 《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内欧亚大陆史》
· 《夜奔》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465号
第19465号:第04版 2024-04-22

心灵的修行

———读《圆寂》有感

□任凤杰

小说《圆寂》主人公名字与题目同音,即:袁季与“圆寂”,不得不叹服作者构思设计之巧妙。小说不长,我却读得很慢,反复阅读好几遍,仍意犹未尽。《圆寂》2008年获《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作者笛安原名李笛安,80后作家,山西太原人,父母都是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和“龙城三部曲”等,2014年长篇小说《南方有令秧》获新浪中国好书榜最具人气图书、都市长篇小说《景恒街》获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残疾乞讨者的故事。主人公袁季生来没有手和脚,甚至连胳膊和大腿都没有。“他的身高只有四岁小孩那么高,肩膀和大腿根下面本来应该长胳膊和腿的地方分别长着两团小小的肉球”。这样天生的身体残疾注定了袁季的命运与普通人不同。

小时候的袁季,因为有母亲的照顾和母亲善意的欺骗,除了感觉自己的婴儿期比较长外,并没有自卑与绝望,而是对自己的手脚怀着小小的希望,十六岁那年母亲去世后,命运的齿轮无情地将他抛到世人面前,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哥哥在母亲去世后离他而去,不再过问他怎样生活,任他自生自灭,他每天只能依靠邻居将他搬到街口乞讨,晚上再搬回家里,他用乞讨来的钱财同邻居换取食物。袁季学会并习惯了自己穿衣服、用自己身体的力量在地上挪动着前进、习惯了像猫狗那样直接用嘴吃盘子里的食物,也习惯了世人各种各样的目光所注视。或许是因为从未得到过,所以不会有太多的失望,或许自认为弱小的残疾人没有怨怼生活的资格,袁季没有怨恨,只有无奈的承受,奋力挣扎。他经常遭受歧视、欺辱,他质疑自己活着的意义。最终,袁季在又一次被欺负时,他便来到普云寺门前乞讨,与路过的普云寺方丈镜通法师相遇,仿佛接受着佛的庇护和教化。在镜通法师死亡时,袁季得知自己的名字竟然与佛语“圆寂”同音时,他找到了答案,醒悟了活着的意义,也向往着有一天可以“圆寂”。从此他原谅一切,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眼光,淡然而安详地注视着世间,仿佛成了俗世里的佛。

与普云的相遇是文中重要的情节也算是高潮部分。通过三次袁季与普云相遇时的问答,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普云是个被亲生父母扔在普云寺的弃婴,名字恰是由镜通方丈所起,后被普云巷张姓夫妻收养。机缘巧合,普云与袁季相识相遇。第一次是在普云五六岁时,她与他聊天,把他当成“变形金刚”,那是除了母亲外第一个愿意与他交谈的人。他第一次凝视着普云的手,无比惆怅,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充分显现出来。第二次是多年后再遇普云,但她目光依然如幼时那样清澈,所以袁季一眼将她认出。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在普云的破败小屋内同食一个烤红薯,袁季体会到普云带来的快乐和温暖。第三次是遇到成为有钱人的普云,两人只是互问了“过年好”,袁季安详淡然,但离开后的普云却泪流不止。

故事很短,节奏很平缓,没有大善大恶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文笔老练,字里行间仿佛浮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悲悯之情慢慢浸入、深入读者内心。小说语言清丽、灵动,如用“像发芽的植物破土而出”和“哪吒就是从一个肉球里面出来的”来表现袁季心中的希望。以炉火蔓延、蜂窝煤等事物来描写普云带给袁季的温暖感受。

“圆寂”是梵语的音译:般涅槃,涅槃。意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后来代指僧尼、修行人的故去。袁季与圆寂同音,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作者借用“圆寂”来讲述生死、善恶,讲述众生平等,召唤人性的善与爱,强调心灵的救赎。在镜通法师要将袁季带到普云寺时,他自惭形秽:“我长得像个虫子一样,我这么脏。”镜通法师笑着说:“这世上,谁不脏?”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世间人性的自私虚伪。“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众说纷纭,善恶原本在一念之间产生。谁敢说自己没有做过错事?古人讲:“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自得需要善的积累,圣心是心灵的纯粹。物质上的丰盛不算富有,身体上的残疾不算残疾,精神上的健康、丰盈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富有。近些年流行“灵魂摆渡”之说。谁能渡自己,谁又可以渡别人?渡人先渡己,渡人也是渡己,渡己先渡心,只有做到了心无挂碍,才能安于世间。佛法讲,佛不渡人人自渡。镜通法师渡了袁季,袁季渡了普云,也可以说是普云渡了袁季、当然袁季也自己渡了自己。

小说的感人不在于故事有多么吸引人,而在于故事中自然流露出的温暖和面对苦难的态度。主人公的命运按常理来讲本应是悲惨的,他的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怨恨,但无论是对抛弃他的哥哥还是对外人的欺辱,他没有丝毫的恨意,故事的结尾“他眼里盛着满满当当的安详。”袁季已经做到了“心无挂碍”,在精神上他已经“圆寂”了。

《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事浮华终是空,命运莫测有尽头。生命是一条长河,从此岸到彼岸,难免遇到各种的磨难和痛苦,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内心的信念。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内心,修的是面对苦难、面对诱惑的态度,也许这个小故事就是要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吧。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