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节粽香飘浅夏念奴娇·兴安抒怀这个季节未见芍药花太阳的日记与一朵花私语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又到端午节
· 粽香飘
· 浅夏
· 念奴娇·兴安抒怀
· 这个季节未见芍药花
· 太阳的日记
· 与一朵花私语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500号
第19500号:第04版 2024-06-05

粽香飘

□穆杰

当你拿起一个粽子,一层一层剥开已煮成黄绿色的粽叶时,掺着红枣的糯米便露了出来。在碗里蘸一点白糖,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上一小口,顿时,牙缝里都充满了粽子的味道,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粽叶的淡雅清香,一直以来,我对它始终都是情有独钟。

每年的端午节,当一家人品味粽子时,老人们总会向晚辈们讲起不同版本的端午节来历。端午的故事也不知听了多少回,像浓浓的粽香,从古到今一直飘着,悠长的,从来没有间断过。如今,手中的粽香,是从老人那儿一辈一辈传递过来的,每一次都会从中品出浓浓的爱意。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开始准备包粽子的食材。她会选用最新鲜的糯米和红枣,糯米要用水先泡上,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更劲道。别看一个小小的粽子,包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母亲把一个粽叶卷成三角形,又用小勺子挖进几勺糯米,再放入红枣,然后,把棕叶包好,再用线一圈又一圈地扎起来。那时的我们,总会围在母亲身边,还想动手“捣乱”,可粽子实在是难包,每次都是四处漏米,根本就包不严实。母亲细心地教了我好多遍,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我也只好等着吃现成的了。随着粽子在水的蒸煮中慢慢变熟,在那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粽叶飘香、粽情满满的端午节。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而吃粽子的人逐年递增,商家也看准了这个商机,售卖食材丰富、品种多样的粽子,有蛋黄、肉松、豆沙等等,不过,我从来不买,都是自己动手包,自己包的才更有味道。吃粽子是享受美味的过程,而包粽子则是节日里寄托情感的方式。粽子包裹的是我们对家人深深的祝福。每年我都自己包上一些,包得多了,就给父母、亲戚朋友送去,以此来传递端午的美好祝福。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系五彩线、插艾草挂葫芦、佩戴香囊等习俗,清晨出门去河边走一走,用河水洗洗脸,据说可以祛除百病。而南方会有绣荷包、赛龙舟等活动,虽说从来没有观看过,但锣鼓喧天赛龙舟的场景应该是热闹非凡的。南北方过端午的习俗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一样的,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它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成为文化传承的符号,至今在人们的心中仍有无穷的魅力。

从古至今,历代诗人对粽子也是情有独钟,在端午这天,饮酒品粽之余,还以粽子为题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文豪苏轼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饯为馅的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唐代殷尧藩诗云:“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表达了背井离乡的游子,重返故里时的激动之情;清代儒学大家谢墉笔下的粽子则另有一种情调,在京城做官时,他念念不忘家乡的粽子,说道:“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人借粽子倾吐对远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自古以来,粽子都是端午节寄托情感的主题,而今天,那清香甜糯的味道将继续传承下去,经久不衰……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