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记者李国萍
轻轻翻动一页页品牌手册,从20世纪50年代建厂时的一排排简易平房车间,到拥有现代自动化生产线,获得“中华老字号”荣誉,产品也从单一的纯净方糖到零卡代糖系列、益生元系列……内蒙古正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建宇对此感慨颇多。
“我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国有企业,1956年随着包钢、202、303等国家重点项目在包头兴建,由上海益民食品厂等4家企业联合组建了当时的包头地方国营食品厂,到1997年10月企业实现转制,从濒临倒闭的边缘逐步走向扭亏为盈。几十年来,公司的成长就是一部内蒙古经营主体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一路奋进、一路高歌的发展史、崛起史。”从老一辈创业者手中接过企业发展的大旗,杜建宇更多的责任是坚守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自治区个体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共有23522户,从业人员45537人。随后的几十年里,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快马加鞭,发展迅速,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1年末,内蒙古经营主体突破百万户大关,达到103.49万户。在促进经济增长、活跃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24年8月底,内蒙古经营主体(含分支机构)发展到284.58万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经营主体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更离不开相关部门从监管到服务的默默守候。
“我从事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几十年,变化最大的是执法规范性越来越强,包括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等程序,坚决杜绝了简单粗暴执法、一刀切式执法等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现在全面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通过对经营主体实施全流程、全链条指引、规范,指导经营主体规避错误,让服务跑在监管前,让监管跑在风险前。”包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安鹏深有感触地说。
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大动脉,一头连着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为了让经营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近年来,自治区全方位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着力在市场准入便利化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便捷市场准入助力招商引资多条措施,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0多项,减少环节113个。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等500多项具体项目实现全区通办。
与此同时,为了惠及更广大的经营主体,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今年8月份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市场监管系统推广“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模式的实施意见》,包括在日常监管阶段,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平时检查阶段,要做好事前“把脉式”服务;在行政执法阶段,要做好事中“靶向式”执法;在执法完成阶段,要做好事后“康复式”回访,以此全面实现监管、执法和服务的有机整合。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有了党和国家的支持,我们企业自己也要争气,讲正气,走正道,发扬老一辈企业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大发展。”杜建宇信心满满地说。(内蒙古日报9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