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监测 高春明 摄
远红外相机布设 高春明 摄
■唐永朋 盖旭超
走进保护区,清凉的山风拂过脸庞,吹过树梢,沁人心脾。放眼望去,层峦叠嶂,山清水秀。松柏樟桦,渐次蓬勃,辗转参天成画。鸟入云、鹰飞舞、狍欢跳,生态画卷跃然眼前。岁月为这里镀上了一层金光,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2014年12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作为我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环保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2年4月1日,“鸟中熊猫”黑鹳出现在保护区的霍日高鲁湿地,它挥动着翅膀,舒展着身姿,仿佛卸去长途跋涉的疲惫。
“大家快来看,是黑鹳!咱们保护区也有黑鹳了!”毕保局科研监测部职工尹宇栋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中发现了黑鹳,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同事们。
“2020年,我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中看到过黑鹳的身影,当时距离较远,拍摄不清晰,无法确定。2022年4月1日那天,是我们抓拍黑鹳视频最清晰的一次。”回想起发现黑鹳时的情景,尹宇栋依旧难掩内心喜悦。
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唯一的湿地类型国家级保护区,属大兴安岭北段东麓的森林、灌丛向草原与农牧过渡的嫩江流域,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类别、“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势平缓、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无霜期较长,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在科研宣教部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远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保护动物视频资料。黑鹳、紫貂、猞猁、马鹿、赤狐、雪兔,这些平日不常见的野生保护动物生活情况都被一一记录了下来。“就在今年4月,又有两只黑鹳‘打卡’毕拉河保护区,不仅为保护区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提醒着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珍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科研宣教部武常华说道。
保护区内有较大面积的水域和沼泽湿地、原始森林、次生天然林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森林、灌丛、沼泽6个植被型,其中植物1118种,动物69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列入I UCN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5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 TES)附录种类的野生动物44种;列入《中日候鸟及栖息地保护协定》名录的鸟类121种;列入《中澳候鸟及栖息地保护协定》名录的鸟类22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间,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程,认真落实林长制、警长制工作要求,建立领导小组、强化工作督导,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毕拉河分局、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检察院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监管模式,共同打击破坏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组织落实自治区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违规专项整治、生态环境部门“绿盾”行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执法工作合力。
为保护好这片珍贵、稀有的湿地,毕保局从退耕还湿及生态修复、与外部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加强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工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好“绿水青山保卫战”的“组合拳”。
———不断加大退耕退牧及生态修复力度,完成保护区内农地退耕130公顷,生态修复121.2公顷、自然恢复2762公顷,清退牧场及野生动物养殖场5处、拆除违建房屋7座。有效维护了区域内生态资源完整性,湿地、森林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与北京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共同完成“森林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毕拉河“5·02”火烧迹地植被监测、毕拉河冷水鱼本底调查等合作项目,提升科研监测能力;落实好管护区域责任划分,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巡护管理制度。
———累计完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213.17万亩,防治面积6.15万亩,无公害防治率为100%,测报准确率达91%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同时,将监测防控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管理体系,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宣传等工作,有效应对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重大挑战,切实维护本地区野生动物及人民生命安全。
———始终将森林防灭火作为工作重心,切实扛起森林防灭火职责。不断更新完善设施设备、修订制度体系、组建基干森林消防队伍、开展技战术培训、落实靠前驻防制度,加大隐患排查和督导检查、扩大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三清”等工作的同时,加强与联动区及公安、气象等单位的协调合作方式,压紧压实防灭火工作链条。
———逐步完善监测管理体系,建设野生动物救助站1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个、巡护步道30公里;设立土壤监测点1个、水文水质监测点2个、气象站1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5处;配备无人机、红外线照相机、大气负氧离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必要的监测设备。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监测,共监测拍摄黑鹳、白枕鹤等野生动物视频1000余条,照片200余张,监测到黑鹳、乌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
———常态化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等多个院校,成立生态保护领域“专家指导委员会”,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联手成立“中国北方森林带生态产品监测联盟”,建立“专家工作站”,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森林生态站和野外观测站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野外教育实习基地,利用好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标准化监测站,完成植物调查及标本制作,采集鉴定野生植物98科355属630种,制作植物标本2400余份;完成鱼类本底资源调查,鉴定36种、制作标本90余件;编辑出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第一册)》《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冷水鱼类图谱》;在国家级刊物发表鱼类调查学术论文2篇、调查报告1份;植物标本室、鱼类标本室、教学交流室、实验室、动物救治室、野生动物远程监测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毕保局干部职工的汗水和智慧。现如今,黑鹳、大天鹅、灰鹤等野生动物频频现身霍日高鲁湿地,成为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