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宇
时光回溯至2024年6月,我怀揣着单位领导沉甸甸的嘱托,离开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踏上前往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征程,此行的目的是参与《绿花白鲜扩繁技术研究》项目中的绿花白鲜组培研究学习与实践。这于我而言,既是重任在肩,更是一次成长蜕变的机会。
到了学校后,单位领导不仅常常与我沟通实验进展,还贴心地帮我安排好了住宿、交通,每一方面都细致关心,让我在异地求学的日子里毫无后顾之忧。领导的话语透过听筒,温热有力:“这一次,是学习,更是成长,好好把握机会,为咱保护区的未来攒足劲儿!”温暖的话语更坚定了我完成好此次任务的信心。
初入实验室,在刘桂丰教授和姜静教授的引领下,我结识了同课题组的研究生文浩雨。第一次拿起组培实验器械,我的手微微颤抖,复杂的操作流程让我慌了神。看着身旁熟练操作的文浩雨,我咬咬牙,暗暗发誓一定要跟上节奏。于是,白天,我紧跟刘教授的脚步,观察他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一有不懂就追着问;夜晚,实验室灯火通明,我独自窝在角落,一遍又一遍观看教学视频,笔记记了满满一本。
实验的日子就像是一场未知结局的冒险。有一回,我们遇上了分化培养基配方的“拦路虎”,绿化白鲜分化慢得像蜗牛爬行。我和文浩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忙拉着姜教授围坐研讨。姜教授目光笃定,建议我们在文献里找线索,大胆尝试不同配方。那些日子,实验室成了我们的“战场”,各种试剂瓶、培养皿摆满桌面,我们一次次调整植物激素浓度,眼睛紧紧盯着白鲜幼苗的细微变化。终于,在无数次失败中,我们找到了最佳配方,幼苗像是能感知到我们的喜悦一般,使劲生长。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可科研之路哪能是一帆风顺的!一次常规的种子消毒接种后,培养基却像是被施了“黑魔法”,真菌肆虐。看着培养皿里一天天恶化的环境,我的心沉到了谷底,满心自责。当我忐忑地向两位老师说明情况,本以为会迎来斥责,没想到老师们只是心平气和地与我一起复盘问题,耐心讲解定量消毒的门道。老师的包容,如春日暖阳,让我在后续实验中愈发严谨,每一个步骤都反复核对,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215个日夜,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我的蜕变。无数个午后,我放弃午休,只为多一点时间观察样本;数不清的深夜,我伴着月色走出实验室,脑海里还在复盘实验细节。闲暇时,我沉浸在文献的海洋里,挖掘有用的信息。每一次失败的苦涩,每一次成功的甘甜,都化作成长的养分,滋养着我在科研路上奋勇前行。
如今,项目圆满验收,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我工作的地方。站在熟悉的土地上,回望那段逐光的日子,感恩之情溢满心间。感谢领导的信任、老师的教导、同学的陪伴。未来,我定将所学倾囊而出,为这片绿水青山续写生态传奇,让绿花白鲜在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绽放生机,守护这一方净土的绿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