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
汉唐盛世之“盛”,体现在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上,体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理上。汉唐诏令为我们认识这样的盛世打开了一扇窗口。《四库全书》史部收录前代诏令集仅有两部,一是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二是《两汉诏令》二十三卷(包括林虙编《西汉诏令》十二卷,楼昉续编《东汉诏令》十一卷)。从成书时间上说,裒辑一代诏令,《唐大诏令集》为现存第一部。该书分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十三门类,汇录唐代诸帝颁布的诏令,礼乐刑政,典章文物,悉备于此,充分展示出四海一统、万里同风的雄浑气象。
清代官修《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及当代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等总集多取资于《唐大诏令集》,然亦多有脱漏。如《唐大诏令集》卷二十五《册元妃某氏弟为贵妃文》《良娣杨氏等为贵妃诏》《许氏为美人等制》《王氏为才人诏》,卷三十八《温王逊位制》《降亲王为郡王制》《封某王男某郡王制》《封嗣濮王制》《封嗣蒋王制》《封嗣荆王制》《嗣江王食实封制》,卷四十一《封大长公主制》等,就为《全唐文》失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唐大诏令集》“眉列掌示,颇足以资考据”,确非虚语。
古代诏令,多是当朝重要文臣受命起草,也有帝王亲自撰写者。作为表达最高统治者意愿的重要文体,诏令不仅有史料价值,更具文学色彩。如《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太宗破高丽回怡摄命皇太子断决机务诏》,李世民自称“粤在妙年,时逢道丧,怀生之类,尽涂原野。是用疚心疾首,攘袂救焚,以战场为俎豆,以干戈为章服,夕不遑息,宁济四方;饥不及餐,推移一纪”云云,描述隋唐易代之际的战乱,骈散兼具,气势滔滔。
这样一部重要著作,向无系统的整理本。吴在庆主编《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首次对《唐大诏令集》作全面校笺,旁征博引,考察诏令内容、写作年代乃至诏令作者。在此基础上,对诏令涉及的历史人物、具体事件以及典章制度、语词名物等,阐释笺证,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现场,理解各篇诏令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校笺补遗是古籍整理的基础。《唐大诏令集》卷二十七有《立中山王为皇太子诏》,文末作“武德九年七月”。根据相关文献,《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考订当作武德九年十月。又现存各本《唐大诏令集》均佚失相同的二十三卷(卷第十四至二十四、八十七至九十八)。《校笺》作者旁罗参证,辑补六十四篇附于全书之末,相附而彰,又有独断,使之临近完帙。这是《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最重要的贡献。
注释详明是最大特色。《唐大诏令集》载李渊《神尧即位赦》(武德元年)、《立秦王为皇太子诏》、《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政诏》(武德九年六月)、《神尧传位皇太子诏》(武德九年八月)等,通过这些诏令及整理者的注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隋唐易代之际的腥风血雨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武德四年(621)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秦王十八学士杜如晦等于此时聚集,多是隋代文人。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从此夺取太子位置,同年八月,逼退李渊,自立为帝。《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卷一载《太宗即位册文》赞誉李世民“拓定关陇,澄清河洛,北通玄塞,东静青丘,宏图遐举,元功克茂。”翌年,改武德十年为贞观元年(见《改元贞观诏》,载《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卷三)。武功既成,文德亦洽,贞观之治,从此开启。
读史可以知兴替。《唐大诏令集系年校笺》值得推荐阅读。(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