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抗大卫生处旧址前 庆源村的热血男儿们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63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1-20

站在抗大卫生处旧址前

赵永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对邢台抗大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仅因为这里是继延安之后的又一个革命摇篮,而且是距我最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几乎每年我都要到这里接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在安庄抗大卫生处的旧址,有着浓郁的中医药气息。作为中医药人,我为此引以为荣,倍感自豪。

  2024年10月底,我还在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医药报》通联会,就接到要去抗大采风的通知,心里很是向往,于是,马不停蹄的往回赶,在周日(11月3日)的一大早,与来自石家庄、邯郸和邢台的30多位作家、诗人,再次走进抗大卫生处旧址,走进安庄,体验这里革命熔炉的生活,感受这里浓郁的中医药气息。

安庄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的西隅。它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见证过岁月的流逝与变迁。

  抗大,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40年11月,抗大总校从山西黎城县移驻邢台地区浆水一带,校部设在前南峪村,而卫生处则驻在了距校部一公里的安庄村。安庄村作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总队卫生处的所在地,是那段烽火连天岁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新华日报》一则对总队卫生处的报道,提高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进一步认知。

  战争是动荡不安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安庄村,承载了抗大卫生队救死扶伤、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怎能不令人敬佩?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抗大卫生处的白衣天使们,克服重重困难,自制疟疾丸,救治了无数学员和群众。

  卫生处事迹展厅的玻璃框内,珍藏着一张泛黄的报纸。这是1942年12月29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一版下方一则消息吸引了我的目光,题目是《抗大自制疟疾丸 节约药费贰万元》。

  字迹因年久失色看不清楚,我只好用手机拍下来,回到单位,在电脑上慢慢放大。文章简短明了,这样写道:“太行讯  抗大总校医务人员因外来药品缺乏,经悉心研究,发明以中药代替西药。用中药常山2斤,砒石10克,柴胡1斤,黄芩1斤,花椒、杏仁各2两,蜂蜜4两,即可制成疟疾丸3磅400克。且经实验结果,此项疟疾丸8g与注射0.4奎宁效果相同。即20磅疟疾丸可抵奎宁1磅使用。据统计,一年来该校共自制此项疟疾丸146磅,因此节约医药费23000余元。”

  在报纸一侧,是两味中药火炭母和常山的标本。从邢台县林业局退休的局长马志英老人,是距安庄不远的坡子峪村人。据马志英介绍,作为疟疾丸儿的主要成分,常山当时在当地十分常见。不过,由于近几年滥施化学除草灭草剂,这种药材虽然有,但大不如从前多。

  我查了一下资料,常山属虎耳草科常山属植物,是一种高1~2米的圆柱状或稍具四棱的灌木。以根入药,性味苦辛。

  《本草纲目》记载:“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可见,其具有涌吐痰涎,截疟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饮停聚、疟疾等症状。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药常山在特效药奎宁奇缺的情况下,当地群众和卫生处的同志上山采药,中医药人发挥聪明才智,在特殊时期研制成丸,救治伤员,抢救了无数生命,使常山在治疗疟疾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单是医药费就节约了2万多元。

  在我看来,这篇报道,已经远远超越了中草药的本身,其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充分展示了祖国传统中医药,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的独特价值和潜力。由此,我思考了许多。

  那时候,战火纷飞。眼前的这处旧址,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向游人们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抗大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们,在这里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敌人频繁“扫荡”、严密封锁、传染疾病多发、药品和医疗设备奇缺等重重困难,为抗大敌后办学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那时候,疟疾是一种肆虐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群众和战士们的生命。面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抗大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们毫不退缩。他们深入民间,寻找老中医和老药方,上山采药,下地挖硝盐,用传统的中医药方法救治病人。他们用心调配,用情呵护,将一个个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这种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爱戴,也深深地印在了安庄村民的心中。

  由此,我还想到屠呦呦团队。上世纪60年代末,当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时,屠呦呦团队挺身而出。他们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最终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中医药治疗疟疾开辟了新的篇章。这一发现不仅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也让中医药走向了世界舞台,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屠呦呦团队和抗大卫生队虽无直接关系,但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孜孜不倦的对中医药的挖掘、利用、研究、开发,让中医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

  如今,当我们站在抗大卫生队旧址前,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那些身穿军装的女兵,她们心灵手巧、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伤员,用她们的双手和爱心为战士们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她们的身影虽然已化作历史的尘埃,无处寻觅,但她们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虽然,抗大卫生队在安庄仅仅两年多,却与安庄村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他们军民一心,共同抗击疾病和敌人,共同春种秋收,共同书写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已经成为安庄村乃至整个抗大宝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

  站在安庄卫生队旧址前,感慨这里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段精神的传承者。作为中医药人,我们必须铭记前辈中医药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的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会带着这份敬意和感动,继续探索中医药的奥妙,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内丘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内丘县平安北大街   邮编:0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