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源村地处京广铁路以东12华里,内丘县最东南角位置。与任县、邢台、隆尧三县相邻,是个村落间鸡犬之声相闻,但又互不隶属的三角地带。抗日战争期间属内东区管辖,归当时冀南军区和尧山抗日县政府领导。1945年9月,内丘县成为解放区,随之掀起参军上战场、保卫土改成果、扩大解放区的热潮。广大翻身农民、土改积极分子、青年民兵踊跃报名,争相参军。据村中老人们讲,当时庆源有70余户,不足300人口,竟有4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被批准参军的有苑信德、苑树林、苑贵增、贺十路、贺振英、苑楞头、孔照武、苑学头。他们被分成两拨,一拨集中到冀南军区所在地南宫县城,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陈再道部队二纵队,另一拨参加了攻打太原的徐向前部队。从此。这些热血男儿铸就了各自的军旅生涯。
苑信德、苑树林、苑贵增、苑振英、贺十路随刘邓大军南下。南下途中,部队边行军边打仗边训练,赶上参加了鲁西南战役即,攻克羊山战役。而后千里跃进大别山。二纵队参加了攻克郑州、逐鹿淮海、进军两广、解放大西南、云贵剿匪等战役。尤其是部队在鄂豫皖三角地带的大别山地区,战斗艰苦卓绝,战士牺牲、负伤时常可见,其中贺振英就是中途负伤,提前回老家养伤退伍的。苑树林一直随部队转战于大别山。建国后在湖北省军区卫生部疗养院任通讯员,于1950年4月因疾退伍还乡。退伍证由湖北省军区政治部签发,证件号码是26027,退伍时还领了退伍金和一个月伙食费,那年他刚满20岁。苑信德在部队时间最长,参加战斗最多。1951年3月,又随部队抗美援朝,在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六团任机枪连副指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战斗中英勇无畏,身先士卒,参加战斗八次,荣立三等功两次,堪称上甘岭勇士,志愿军英雄。上甘岭战役中负伤,后回国治疗,在华东军区浙江医院休养。后于1954年7月复员回乡,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隐功埋名、淡泊名利、低调做人。60年代担任庆源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70年代由于年龄大了不再担任队长,又当生产队饲养员。他尽心尽力、爱队如家,被公社评为“红旗饲养员”。在村里备受尊重,都称他是退伍不褪色的老八路。贺十路在原二纵队一直打了四年仗,南下途中所有战斗都亲身经历,参加了无数次战斗。解放战争后期,二纵队改制整编为第十军,后部队改制为装甲部队坦克兵。1950年11月,部队在北京郊外暂时停留受命,准备入朝作战。请假回家看望年迈老母及兄弟。不料部队提前开拨,他赶到北京时部队已到丹东。他只好返回原籍,留下了后半生天大遗憾。贺十路前赶后错,没赶上部队,没接上关系,无正规手续移交政府兵役武装部门。后续几十年无法享受退伍军人优抚待遇。乡亲们都纷纷为他抱不平,但他却坦然地说,这没啥,现在有幸福生活足够了。苑贵增也一同参加了南下打仗,羊城镇战役,南下大别山,在外围作战,后因负伤提前离队回乡,在内丘县建筑公司工作。他木匠手艺精湛,是一把好手,因身体有伤,曾在河北省荣军疗养院疗养多年。乡亲们说,南下战士们,庆源村享受老兵待遇他最多,年岁最长、得钱最多。还给他开玩笑说,苑贵增这个兵当得值,比在村里当一个支书还红火。他却说,咱有啥本事,还是国家政策好,咱赶上了。
再说孔照武、苑学头、苑楞头,他们随华北部队徐向前兵团参加了攻打太原的战斗。据村里老人讲,孔照武参军后第一次打仗,遭遇国民党飞机扔炸弹,吓得小便失禁,尿了一裤子,以后参加战斗多了,就不害怕了。太原解放后,孔照武就退伍回村了,一辈子也没有结婚,晚年成了生产队五保户。苑学头打了太原战斗负伤回村,享受退伍军人优抚待遇。60年代初因病在承德荣军休养院疗养治病,后不治去世。国家还配送棺木一具,运回庆源老家安葬。苑学头入伍前为村里民兵队长,曾配有枪支,带领民兵看押被斗对象,站岗放哨,维护治安,很受土改工作队和农会信任重视。多次抓捕逃亡分子。他的性格脾气很有特色,不惧天王老子,百姓们都说他办事仗义,敢作敢为。至今还有有关他的故事传说。苑楞头退伍后曾在第一生产队担任过多年生产队长,是当时农村种田管理的一把好手。还会木匠手艺,做房架子很有经验。热心为乡亲们服务,很受乡亲们称赞。
还有一位老战士叫乔仁贵,他的入伍途径有点特别。也是土改时期,他因故流浪到石门,因处境困苦,当了国民党的兵,为的是有口饭吃。1947年11月,石门解放,乔仁贵成了解放战士,而后在我军六十七军二零一师六零一团当战士。由于苦大仇深,受党教育进步很快。抗美援朝时期,随部队驻防金三角地区,朝鲜停战协议答署前一个月,在金城反击战中不幸牺牲,成为志愿军烈士,也是庆源村第一位革命烈士,牺牲时担任排长职务。
最后一位老战士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他籍贯不是庆源村人,但在庆源村生活了一辈子。他叫李贵,所在部队是六十三军一八八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过著名的铁原阻击战、战功卓著。1954年从朝鲜撤回国内。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六十三军在河北省南部驻防。全军三个师分别驻守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当时部队的营房还没有建好,部队就暂时驻守在京广铁路线两侧农村老百姓家里。李贵等四名老兵就住在苑玉群家,积极热情照顾老两口及家人,担水、扫院子、起粪坑、干农活。苑玉群全家深受感动。有时候苑玉群家里有急事,手中钱周转不开,李贵就拿出自己的津贴让他们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贵与房东逐渐热络起来,鱼水之情越来越深厚。老两口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请李贵他们共享。周围邻居都说他们像一家人。半年后,部队营房建好,部队归建,在部队撤离时,苑玉群二女儿苑小妮与李贵半年接触中,产生了好感。日子久了心生爱意。苑玉群老两口也把四位战士当儿子看待,尤其对李贵厚爱有加。西邻居杜香菊看在眼里,自愿当红娘撮合提亲。苑小妮、李贵欣然接受,结为夫妻。乡亲们都说,苑玉群虽无儿子,现在找了个满意的上门女婿。苑下妮也选了个如意郎君。50年代后期,李贵转业到邯郸市峰峰煤矿信用社工作。苑小妮就随夫到峰峰生活。60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调整经济,大批吃商品粮的国家工作人员下放回乡。李贵作为一名党员,积极报名,带头回乡。在办完手续后,李贵、苑小妮夫妇就带着怀中大儿子李海生回到庆源村定居。因为苑玉群老两口1955年才生了个小儿子苑三件,年龄尚小,老两口已50多岁,家中需要有人支撑。李贵到庆源也方便照顾苑家老小。李贵在朝鲜入的党,觉悟高、能力强,前些年在村中驻守,乡亲们对他都有好感。于是,李贵便当上了支书,他积极带领乡亲们搞生产,给国家多交公粮,并且对乡亲们亲切友善、处事公平、廉洁奉公,颇有威信。他们一家就住在第三生产队五保户孔老月院子里。一家人生活美满。晚年时期,李贵岁数大了,骑着自行车做小买卖,卖蔬菜、拐棍糖,给乡亲们理发。2002年春天,他去世时,乡亲们主动送花圈表示悼念和敬仰。
李贵还有一件事得说说,1972—1974年,应老家邯郸曲周乡亲们之邀,回原籍当了几年村支书,带领乡亲们治水治盐碱地,发展生产,口碑很好。后因年龄渐大,家中又有了二儿子,需要照顾料理,不得已告别家乡父老,辞职重新又回到庆源村,直到去世,享年82岁。
近80年过去了,庆源村40年代中期参军的老战士都相继去世。当年他们血气方刚,为人民为国家请缨出征,英勇奋战不畏牺牲,他们这种精神、志向、情操、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挖掘,传承和弘扬。
愿英雄前辈们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