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大页包装白纸上杜撰爱恨情仇
在茶座柔美的音乐中,我与菲萍相对而坐。她是那么信任,静静地将她那如烟往事分享于我。从年少到年青,她一直追逐着文学梦。那时候,琼瑶、三毛、亦舒和席慕蓉都是她心中的偶像,她总是期待着有朝一日化蛹成蝶,功成名就。读初中的时候,她小荷已露尖尖角,作文基本上每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也常常代表学校参加一些作文竞赛。平时读书看报,喜欢随手将自己珍爱的散文、诗歌、名人名言等摘录下来,并在上下端的空白处画上些小图案,有临摹的,也有自己创作的,为枯燥的阅读注入活力和生机。
那时没有很多钱买书,很多书都是借来的,在借来借去间,书越来越薄,桌上的摘录本越摘越厚,多愁善感演绎得越来越浓,“小语”“花事”涂满了剩余的作业本,有故作成熟的喟叹,也有为赋新词的强愁和不着边际的幻想。当然也会找来方格纸,在昏暗的灯光下,工工整整地誊写。面对偶尔生疏的字眼,一个晦涩的词语,都要苦思冥想,然后从头到尾一遍遍地检查,不放过一个错别字。漫长的等待,从稿子投入绿色邮筒那一刻就开始了,尽管一次次地投入换来的却是石沉大海,文学的航船也并没有搁浅。
她开始杜撰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意欲打造成长篇处女作。从爸爸单位找来几十大页包装货物的白纸,在冬天深夜温暖的炭火旁,揉一揉疲倦的眼睛,又继续涂鸦着歪歪斜斜的文字。
可传统文学的高门槛,将许多如同她一般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拒之门外,最终能成功抵达理想彼岸的终究是少数。那时候,她自暴自弃过,认为在文学的田园中,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捡拾麦穗的孩童,作家梦随即破灭了。那部长篇处女作也因为几次搬家不见了踪影。
2003年的春天,因为工作的关系,她开始接触电脑,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网络写作。在一位网友的鼓励和指导下,她的处女作终于在报纸上发表了。看着自己的文字终于变成方方正正的铅字,内心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那少女时代的梦想,又翩翩而来。不久,她进入国内一家大型文学网站,在那里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写作的朋友,大家舞文弄墨,各自妖娆,以文字取暖、慰藉心灵。也许是她的文字很适合大众口味,在网站里点击率达到几千人次、留言一百多条。
网络写作和纸媒写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门槛低,能即时互动。每一条留言她都仔细地阅读,用心地回复,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别人。这样她又重新拿起已丢了近十年的“笔”,在不再年轻的三十岁,在迟来的际遇中,放飞心灵,追逐梦想。
后来博客出现了,她一头又扎至敏思旗下,继续涂鸦。躺在她的怀里,默默地倾诉着心声,毫无顾忌地释放心情,在自由的世界里不断挖掘自我、开发自我。渐渐地,她的文字也受到了纸媒的关注,出版了个人诗集、散文集,并跻身于省作家协会。作家的梦想,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