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背后的凄美故事

介子推带着母亲归隐绵山之中。

提起清明节,人们大多想到的是祭祀祖先,其实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也是始于纪念一位历史的人物,他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介子推。

介子推作为臣下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了十九年,在遭受政敌追杀过程中,重耳一行颠沛流离,狼狈不堪,介子推等人不离不弃。在经过卫国时,重耳已经饿得虚脱,没想到介子推竟然端来一碗肉汤,重耳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事后才知,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大为感动。

重耳到达秦国后,受到秦穆公的资助,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晋文公。一些曾经跟随重耳流亡的人, 乘机邀功请赏,介子推则选择了悄悄地离开,归隐山林。

事后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派人四处打探,得知他归隐在绵山之中。晋文公找不着介子推,一时心急,便采纳了下人想出的馊主意,派人放火烧山,希望能像熏野兽般,把介子推熏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再派人搜山,竟发现了两具抱着大树烧焦的尸体,正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晋文公悔恨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把介子推殉难之地叫做介休,就是今天山西的介休市,把其忌日定为法定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停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比如青团,故称之为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也许有人会觉得介子推很愚忠,其实这是以今人眼光揣度古人的精神世界。在春秋时代,还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现实土壤,靠的就是君臣有别、尊卑有序的周礼制度。重耳身上流淌着晋国国君的血脉,继承国君之位有着必然的合法性,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只有他当上了国君,才能消除国内纷争,将晋国团结成一块铁板,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所以重耳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了重耳,就相当于救了整个国家。就像电影《十月围城》中许多仁人义士为保护孙中山免于被暗杀献出宝贵生命一样。

所以说,介子推割肉救主这种牺牲小我的作法是完全有价值的。但其身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苦尽甘来,可邀功请赏、享受荣华富贵之时,却悄然退出。这不仅表现出他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君子之风,更加映射出其之前的牺牲是完全出于国家大义,而非个人私心,实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