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58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爆炸成功!
这是一个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热血沸腾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可以挺起胸膛直面核威慑。罗布泊上的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力地保卫了国家安全,并为我国的大国地位打下最坚硬的基石。
20世纪50年代,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毛主席指出,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得有原子弹。他还风趣地比喻“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包括“下蛋”与“造窝”两个方面。为了在计划内完成建筑施工任务,中央军委迅速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施工部队进行“造窝”。
1963年3月,经过严格政审,陕建十一建集团按照要求仅用了一周便完成了准备工作,集结了4630人队伍奔赴青海。承担了被称之为“天字第一号”工程的中国第一个核工业研制基地(221厂)1、8、15、18等4个厂区和场外供水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任务,其中一厂区是全厂的核心,是施工的重点,1963年3月30日开工,1965年全面完工,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1年,公司正式接受7201工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施工任务,重点是5号区的531号总装测试厂房,该工程规模大,地基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卫星发射成功,证明了广大职工的付出劳动是完全值得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1973年回陕的近20年间,陕建十一建人转战青海、四川等地投身国防经济建设,远离家人、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践行者,因此,“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了陕建十一建集团企业文化的主干之一。
(宣传部 杨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