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检查费用平均降幅15%“互联网+”条件下叉车监管工作的思考
第2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期:第2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4-19

“互联网+”条件下叉车监管工作的思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大数据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给人们高效和便捷。从运用“互联网+”对叉车监管的视角,谈谈如何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打造智慧特种设备监管平台,提升安全生产的效能。张家港市场监管局锦丰分局结合辖区叉车监管工作特点,用数据为监管赋能,试点二维码终端智能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为后续智慧监管提供参照系。
基本情况
    锦丰分局辖区有世界500强企业——江苏沙钢集团,还有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骨科植入物生产基地。在册的各类特种设备9168台,其中叉车668台。对此,该分局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监管模式,创建特种设备示范园(锦丰科技创业园),试点共享叉车等有效举措,叉车的监管环境总体得到改观,但仍存在与规范监管不相匹配的现象,主要表现:
    现象之一:信息不对称,导致本底数据难掌握
    使用单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对叉车归属特种设备需办理使用登记、持证上岗、建立应急预案及管理制度等法定要求知之甚少,新增和存量叉车不能及时办理使用登记并纳入监管系统平台管理。
    现象之二:作业不固定,导致违法证据难取证
    无证黑叉车习惯于停靠在小桥河岸边、繁忙闹市口、工业集中区招揽生意,只要接到任务单就驶入特定作业区域提供装卸服务,一会活动在场(厂)内,一会又游离在场(厂)外,此类简称“游击叉车”。即使在场(厂)内发现但其未实施作业,也无法对其实施相应的行政措施。
    现象之三:设备不达标,导致使用登记难办理
    部分叉车陈旧老化,合格证、铭牌均不知所踪;有的甚至是几台零件组装起来的,即使通过维护保养或技术改造也很难达到规范要求,加之企业效益不景气,使用单位也不愿报废重新购置新的设备。
实践与探索
    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实施精准化监管是提升安全生产效能的重要保证。对此,以锦丰科技创业园为试点基地,依托镇安委会将园内58台叉车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开发二维码智能监管综合平台,将每台叉车的使用登记、检查检验、维修改造、驾驶人员等信息全部归集生成一个专属“监管二维码”,并设有预警功能,警示使用单位设备即将到期需检验。
    该分局针对园内116家生产型企业都有装卸需求的实际,试点中引入分享经济理念,倡导叉车资源共享,延伸推出叉车共享APP和PC软件,只需轻点 “叫车”,系统自动匹配,实时定位发布指令。这样既满足使用单位的需求,又可以提升叉车使用率,给叉车所有人带来更多利益,形成政府、企业、承租方三方共赢良好态势。
几点思考
    尽管试点推行“监管二维码”智能监管平台给监管人员监管带来便利,但潜在的种种风险依然存在,势必要求监管人员在原有宣传、监管、整治等传统监管模式基础上,向“互联网+”监管新模式迈进,强化源头管控,实现信息数据对称化;突出线上与线下深度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发挥政府社会力量,实现企业管理自律化;积极构筑精细监管、实时监管、流程监管、协同监管的监管体系。
    强化多元合作,搭建一体化综合平台
    加强县(区)层面的顶层设计,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上传下达为目标,打造销—使—管—检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凡进入张家港地区销售的叉车实行先行备案制,销售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到特种设备监管端口,监管部门督促使用单位办理使用登记;检验(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监管和使用单位,督促完成整改实现闭环,达到全程化、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从根本上解决对使用单位实施监管的有效性、监管的科学性,让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真正得到落实。
促进深度融合,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共享平台
    当前一对一的监管虽然直接,但难免挂一漏万,有时甚至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病,唯有运用大数据监管方式才是权宜之计。其重要意义在于以最小的监管成本支出和最高的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便携式打印机、现场记录执法仪等,通过WiFi或者无线上网卡,随时随地查询叉车使用单位的基本资料、违法风险等级信息,实时录入监管情况,并快速接收上级指令,实现数据分享、数据同步,提升现场执法效率,缩短现场执法时间。
运用信息载体,搭建企业自律安全平台
    建议使用单位配置叉车管理系统,通过叉车车载终端设备、无线通讯及互联网系统,运营管理平台(云平台),实现对车辆运营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统计,提高叉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设置安全启动装置,驾驶员需输入个人专用密码或通过扫描专用访问卡后,叉车功能才能正常使用。访问卡可与取证有效期对等,到期后不能启动该台叉车,提高叉车使用的专属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整合执法资源,搭建社会共治协作平台
    大数据时代监管增值的关键在于整合资源。将粗放向精细转变,分散执法向协同监管转变,由封闭式单打独斗式监管向整合系统资源、主动争取安监、交警部门支持的开放式监管转变。突出数据的互联与开放,通过电脑记录、数据统计、模型分析等方式,对数据变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从中确定监管的重点区域和多发类型,找准监管执法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通过大数据的分类整合最终实现社会共治。
(马海兵 萧铣)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