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奥灶馆”的前世今生防骗秘籍在手 助你看清各种骗局
第2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5期:第2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5-03

防骗秘籍在手 助你看清各种骗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日前,昆山市消保委汇编一套防骗秘籍,给你的钱包加把锁!

巧识黑心中介

    2016年,白先生打算在张浦买一套房子,通过昆山新开元地产看中名城花园的一套97.6平米的住房,于是和房东陆先生签了合同,首付交了40万,并按照中介要求提交所有过户及贷款的材料。一周后中介告诉白先生,房子在几个月前被查封无法过户。白先生找中介和房东交涉,双方不断推诿,一直没有给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没办法,白先生只能向法院提交解除合同申请,最后申请强制执行,可是房东欠别人的钱太多,房子全部卖,也不够陪白先生首付。到现在快两年了,白先生一分钱也没有拿回来,再买房子已经没有可能了,本来买房打算结婚作为婚房,如今婚也结不成,生活全被黑心中介和房东打乱。

    如何避免陷入黑中介的圈套?

    最好是三方见面交易

    房屋买卖十分复杂,所以在交易前应与对方有所沟通。在交易时,最好能买卖双方和中介公司都见面,做到透明交易,就不会吃亏上当了。

    要求查看委托代理合同

    如果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也应该要求中介公司出具卖方或买方的委托合同,一般委托合同中会写明价格及中介代理权利范围,这就有利于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另外,若发现合约上某些条款不符时,买、卖方应咨询清楚所有问题才可签下自己的姓名。

    查看清楚相关证件

    要警惕假房源,要查看房屋产权信息与售房人身份信息是否一至,如果在没有查看相关证件及辩明真假房东之前就交了定金,到时定金很难退回。

认清老年健康讲座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一些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更是渴望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于是,不法企业便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差,贪图便宜的心理,用送礼品吸引老人,用销售物品的神奇功效诱惑老人,推销质次价高的保健养生饮品和用品,趁机大肆骗取钱财。

    这一推销方式诈骗老年人钱财,贻误老年人病情,甚至形成安全隐患,存在着很大的危害。

    对于保健品非法宣传的“陷阱”,有五个“不能”:讲座中不能出现以患者名义现身说法(如:邀请一患者上台说明自己服用产品后疗效如何显著);不能以“专家”、“权威机构”的名义宣讲(如:自称**机构的权威专家,产品效果曾通过**机构的权威论证等);不能有绝对治疗的字眼(如:使用产品后将药到病除、根治百病);不能存在功效断言性的语句(如:服用产品后“绝不复发”、“100%治愈”等);不能随意夸大适应症(如:只要是腰酸腿疼全都能治)。

    在此要提醒消费者尤其是广大中老年人,保健食品并不是药品,并无治疗作用,所谓的“权威证明”和“专家义诊”往往都是骗局,不要轻信打着免费诊断、免费普查、免费讲座等幌子推销保健品的活动,谨防被骗。下次若遇到类似以健康知识讲座为幌子的推销活动,应拨打12315消费者维权热线,以方便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其他部门查处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

警惕上门燃气检修

    在缺乏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冒充燃气公司以上门检修为名,欺骗住户用高价更换燃气灶的案件在昆山时有发生。这其中,有骗子直接给住户打电话的,还有在居民家门上贴假传单等人上钩的。更有甚者被骗了还一时不知情,继续用着伪劣燃气灶,险些发生危险。

    假通知单在落款和公章上都与真的通知单十分相似,从内容上,没有经验的居民似乎也很难分清。唯一的明显区别在于,假通知单上会有一个八位数的座机号码作钓鱼之用,很多受骗者是因为不熟悉燃气公司电话,才会中了圈套。

    正规的巡检员入户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燃气检测维修会提前联系物业以便通知住户。管道更换、保养都是要工程做完才收钱,不能说更换管道工程没做就先收钱。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若发现情况可疑,请注意保存证据,并及时拨打110电话报警。

勿轻信骑行乞丐

    山地自行车、背包、墨镜、头盔……一身长途骑行者装扮,向过往行人展示一张“骑行途中有难,请赞助点钱吃饭及路上备用干粮,谢谢”字样的手写纸张。相信很多司机在路边都能看到这样的“骑行乞丐”,他们自称钱包丢了,希望好人们帮忙让他们筹到路费继续前行,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包装,实质也就是乞讨。

    这群打着“驴友”名号的行乞人很有可能是借求助行骗。真正的驴友或骑友是不会乞讨的,在长途骑行前都会做足功课,在经费使用上肯定也会有所打算,一般不会出现没路费的情况,更别说几个人同时没钱了。

    此外,即使路上真的落难了也绝不会使用沿街乞讨的方式,全国各地都有骑行俱乐部,骑友遇到困难可以向骑行俱乐部求助。而且许多骑友出行前会通过微博微信提前联系沿途城市的骑行俱乐部,留下俱乐部的联系电话,遇到困难可以求助。

    纵观以上这些骗局,其实本质都一样,都是骗子抓住了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直接诱骗你掏钱购买某“产品”。往往许多人面对这种情景,一开始就有所动摇,被不法之徒“磨”得疏于辨别,从而落入陷阱。其实骗局可谓是漏洞百出,如果你遇到这些通知和可疑人员,记得报警了再说!

(赵璐 吴国强 潇潇)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