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大厅内,有位领退休金的老人,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发“牢骚”,排泄不满情绪。一位寒春老人听闻很不以为然,写了一篇《牢骚太盛防心碎》的短文,刊登在(《姑苏夕阳红》“山塘茶座”2018第四期的“山塘茶座”上,我读后耐不住想发表一点随感。
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心有不悦,发发牢骚,人之常态,概不能免。我想,如果人有牢骚而不容发泄,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忧郁成疾,患忧郁症;二是闷在心里,憋得发疯。人患忧郁症,戕害自己,连累亲人。我一位至亲忧郁而死,是我一生的痛!而人有牢骚,闷得发疯似的发泄,往往也会作出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社会安定的行为,这也是有例可鉴的。“牢骚太盛防肠断”,是毛泽东对柳亚子的劝慰。请注意时间节点,那是1949年夏,新中国建立前夕,百孔千疮,百废待兴,毛泽东用诗劝慰柳先生,不要光发牢骚,请你来京,共商国事,治理新中国,解除“牢骚”所反映的问题,于是便有了下句,“风物长宜放眼量”。显然,那时毛泽东是听得进“牢骚”的。可惜,这种“雅量”到1957年反右斗争时即消失,将数以百万计发“牢骚”者打成右派分子,从此形成“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害。这虽是后话,但我辈八十老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邓小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给“右派分子”平反,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危害国家和人民安全,发“牢骚”成为一种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如今,各级党政领导及其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更把“牢骚”视作一种民情民意,改善工作作风,落实为民服务的“问题导向”。因为,任何一个人发“牢骚”,从社会属性上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发“牢骚”除了排泄情绪,还希望引起相关人的注意,解决胸中不公、不平、不快、不满等“块垒”,所以,发“牢骚”不要一吐为快,不计后果。否则,非徒无益而有害之。因此,对于“心脏不好”、“牢骚太盛”的那位老兄,我与寒春先生的慰劝不同,不是“牢骚可以休矣”,而是要正确对待“牢骚”所反映的“问题”?。
先说,“退休工资太低”。是的,时今同为退休人员,退休金悬殊大,尤其是当年下农村、进工厂商店、被誉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如今都到了退休年令,退休金又是比较低。为此,我不用“知足常乐”来慰劝,将心比心,谁不想高点?!再说,劝人什么“知足常乐”啦,“开心就好”啦,什么“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我不仅觉得有”“心灵鸡汤”味道,久喝会滋生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惰性,而且语言浅薄,感情苍白——自己能做,做得到吗?还是听从孔老夫子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吧! ·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