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统计,吴中区57个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位列江苏省各县市区之首。如何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吴中苏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架起传统工艺人才与现代文创产业之间的桥梁。
改变以往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利用存量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一批兼具现代文明与吴文化特色的龙头文化产业载体正在形成。11月10日,聚集当代苏州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的苏州工匠园正式开园。走进园区,俨然进入一座小型苏作博物馆——观众围绕织锦服饰惊叹连连;12个不同主题的苏州工艺文化展示区域,入驻64名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融合吴文化创意集市、工艺美术衍生品及文创产品展览销售、传统工艺手作互动体验三大功能。
自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核雕这个古老的工艺门类便重焕光彩逐渐形成规模。自2012年起,舟山核雕村先后投入1.3亿元用于改造提升工程。来自舟山的周建明从事核雕创作达40年,他早已把核雕故事刻进生命。2016年,周建明的作品在金陵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作为国内第一只核雕艺术众筹股,成为苏作艺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周建明说,以前核雕的客户群相对固定,上市后逐渐有更多人开始关注核雕,无形之中将核雕产业受众群扩大,对于推动和发展核雕产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苏州工匠园、舟山核雕村等一批乡土人才集聚区的设立,实现了从乡土工艺人才个人到团队,从作坊到企业,从单一产品到完整产业链的逐步转变,让适宜苏作文化发祥的土壤越来越肥沃。为了使原来作坊式的乡土传统技艺“传”下去,吴中区把青年手艺人培养列上日程,作为重要力量;只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手艺人“接棒”,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才能代代相传,让苏作工艺“薪火”越燃越旺。
为打造衔接有序的乡土人才梯队,吴中区制定了《吴中区乡土工艺人才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乡土工艺人才“十百千”工程。计划到2020年年底,分别培养国家级人才10人、省市级人才100人、区级乡土工艺人才1000人;另外从人才开发资金中预算15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乡土工艺人才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开了传统乡土工艺的新市场,“互联网+”成为苏作最新根据地。如今,舟山村家家户户添置小型摄影棚,专门用于拍摄核雕作品,开展网络销售,核雕快递量已从两年前一天几十单增长到上千单,将资本与工艺品嫁接,开启“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模式,缓解了融资难问题,加快架构起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引入“东家”、“星映像”等专业电商资源,苏作工艺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吴政 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