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苏州市政府已经将老新村分批改造,列入必不可少的民生项目,纳入一年一度的实事工程中。经过改造的老新村,环境面貌大变样,不但楼层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得以优化提升,而且周边“脏乱差”的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最近,苏州市又出台政策,符合条件的老新村多层住宅,政府给予补一定贴可以安装电梯。为民办实事,广大市民对此赞口不绝。
但是,老新村在改造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有关方面的细节,做到拾遗补缺锦上添花。一些老新村在改造后,拆除了新村通道两侧原来存在火灾隐患的简陋商铺,拓宽后改造成新村停车场。如此,有效缓解了业主“停车难”的压力,当然无可非议值得称赞。但在方便出行后,有时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另类不便。比如,在改造后保留下来的一些商铺中,以出售食品、水果之类的“吃食店”为多。原来的一些修补店铺,如修补皮鞋的、缝补衣服的,却因为没有门面房而被迫关闭。如此,不但给本新村广大业主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使其他慕名而来的外村市民失望而回。实事求是说,相对于显得过剩的吃食业,居民更需要缝缝补补的修理业。一双基本完好的皮鞋,因为脱线或无法钉后跟而扔掉;一件基本完好的羊毛衫,
因为出现小洞而丢弃,不但是一种奢侈的浪费,而且对环境保护也不利。
有鉴于此,笔者在此建议:今后在老新村改造中,有关部门不妨事先与物业和业主委员会取得联系,倾听合理的民意,优化修补业,为缝缝补补的修理商铺落实合适的地块,统一规划后布局,以便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如此事半功倍的锦上添花,在资金上不存在困难,何乐而不为? ·何大明·